拳打滴滴 脚踢出租 车企为何都抢着做这笔赔钱生意?

行业 发布于:2019-07-09 16:17:38

衣食住行一直是人们的基础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出行』已然成为一项高频活动,由此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尤其在限牌限行的一线城市中,指标受限、开车不便、公交地铁又都拥挤不堪,久而久之,网约车顺势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项。

而车企们仿佛也嗅到了这样的市场机会:

——5月16日,小鹏汽车旗下的网约出行服务『有鹏出行』正式上线并进入试运营测试,预计7月底将覆盖全广州,年底将投入超过2000辆运营车辆,车型为小鹏自家G3。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6月26日,广汽、腾讯合作投资的网约出行业务『如祺出行』开启试运营,服务将以大湾区为核心进而推向全国,未来1年内将在5个城市共计投放1万辆新能源车,其运营车辆全部来自广汽集团,如GE3 530、Aion S等。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6月27日,新特汽车正式发布『新电出行』移动出行平台,将会在杭州、重庆以及南昌等100个城市落地,运营车辆有10%由新特自己投放,90%由合作伙伴加盟。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车企如此密集地进军『移动出行』(网约车模式),不禁让人回想到几年前兴起的另一股出行浪潮——分时租赁。

从兴起到衰败,分时租赁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可是声名狼藉。

『小黄ofo』目前有1600万用户正在排队退押金、预计完全退款需要12.5年;『小鸣单车』涉及债权总额超过4500万,拖欠12.5万位用户的押金未退还;『途歌togo』至少有45亿用户押金欠款,此外还有拖欠员工及合作商的款项;截至目前,『立刻出行』和『盼达用车』都出现了大规模用户退押金无门的情况。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这些分时租赁平台都有两个共同点:(1)表面上是想解决社会的出行问题,实际上只是想融资圈钱;(2)最终都是赔了投资方的钱,抢了消费者的钱,骗了供应商的钱。

严格来说,“网约车”和“分时租赁”都属于『移动出行』业务的一种,消费者难免会将它们联想到一起。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约车浪潮,似乎有点不知所措。

其实大可不必担忧,毕竟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网约车和分时租赁的区别

简单举个不太严谨的栗子,助于大家理解:某投机公司A,贷款建了一座健身房,通过促销等优惠揽获一批年费会员,等一波会员充值完毕,公司立马跑路,这就是“缴押金模式”的分时租赁;另一个公司B,建了一座不需会费的健身房,按次收费、价格合理,随时用随时缴费,不给用户带来任何消费风险,这就是网约车模式。

显然,从这个例子中,已经可以看出“网约车模式”与“分时租赁模式”的优缺点了。

那车企网约车和滴滴模式相同吗?

也不尽然。

滴滴作为网约车运营商的代表,采用的是C2C(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除了打车的消费者,网约车辆与司机也是平台的用户,滴滴主要是为双方提供对接服务;而有鹏出行、如祺出行这一类网约车,采用的是B2C(Business to Customer)模式,即网约车辆与司机都属于企业,平台既提供服务也提供服务资源(可简单理解为企业自营的网约车)。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C2C的优势在轻资产,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尽情野蛮扩张,前期依靠巨额补贴投入,即可收揽大批用户加入。B2C属于重资产模式,对于自身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发展、扩张的速度较慢,但优势是可控性更好,安全性和服务一致性远高于C2C模式。

滴滴出行发展至今,C2C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所谓“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有”,由于自由加入的司机数量扩增,规范难度越来越大,多起滴滴顺风车安全事故就是例证,这也直接导致滴滴唯一处于盈利状态的“顺风车业务”在2018年8月份无限期下线。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其次,C2C模式的不确定性因素过多,导致用户粘性相对更低,不利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滴滴齐前期的主要竞争力就是补贴,如今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很多用户都选择了弃坑。但如果滴滴想一直维持低价优势、保住市场份额,那又难以实现盈利。这就是滴滴模式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散,加之持续多年的亏损,多数投资者已经失去了信心。而C2C模式的网约车平台一旦融资渠道受限,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艰难。

所以,车企们发起的B2C网约车模式,或许是一个更有前景的角度。

网约车已成为红海,为什么车企还纷纷往里跳?

原因有许多,关键不外乎下列几点:

——消化库存,缓解车市寒冬压力

自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销量出现2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进入2019年之后,车市仍旧低迷,甚至出现了连续12个月销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今年上半年汽车新注册登记1242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9万辆。可以说,整个国内车市的寒冬还在继续。随着新国六排放标准的落地,恐怕短期内市场还无机会复苏。

市场反应冷淡,资金回收受阻,车企面对的盈利压力也不小。由于产销比例无法完全对等,有许多新车在出厂之后就要面临闲置(车企普遍存在新车库存问题),基于品牌调性与平衡市场等考虑,车企们宁愿让它们堆成废铁也不愿意降价促销。

拳打滴滴 脚踢出租 车企为何撒币做这门赔钱买卖?

而“自营网约车”则可以完美化解这个问题,将库存新车低价卖给自己的出行服务公司,自行消化、变废为宝,就当作对自己的投资,同时业绩也更漂亮了。

——提升品牌曝光度和体验范围

当某一款车型以网约车的形式,大面积且频繁地活跃在城市交通时,不啻为一种高效的品牌展示方式。在此之上,网约车服务还可以取代4S试乘,成为一种拦截式的即刻体验模式,极大程度提高了该车型的体验范围和体验便利性。它们都有助于给消费者留下更深的印象,换而言之,更好地卖车。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除了更好地卖车,车企们也在寻找新的盈利点。

就拿汽车行业最会赚钱的丰田和大众来说,这么多年以来,它们的利润率都没有超过10%,其它车企更不必多言(多数都在这一水平或低于这一水平)。就像内燃机热效率提升到40%左右便难以继续前进,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这么多年来已经达到了瓶颈上限。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波士顿咨询(BCG)的报告指出:到2035年,电动化、自动驾驶汽车和出行三大新出行技术将瓜分走汽车行业40%的利润。普华永道的研究也表明:到2030年,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利润份额可能会从85%下降到50%以下。

开拓新业务,将成为车企寻找新盈利点的关键。

——可观的市场潜力

中国的网约车市场,从2014年的50亿美元/3000万用户,短时间就暴涨到2017年的300亿美元/21700万用户。据波士顿咨询(BCG)预测,中国的网约车数量将以平均每年增长19%的速度,至2022年底将形成2600万辆的规模。麦肯锡公司的数据也预测,到2030年,全球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潜力,搁谁谁不眼红。如果说车企正在寻找新的盈利点,那么网约车出行就是送到嘴边的嫩肉。

——从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型

2015年法兰克福车展,奔驰集团全球总裁蔡澈对外宣布:奔驰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自此,拉开了车企向出行领域转型的第一波风潮。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奔驰时任CEO蔡澈博士

2017年7月,奥迪也对外宣称,公司将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未来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变。2019年2月,宝马集团董事长克鲁格对外表示:宝马将转变为一个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科技出行公司。

单一制造商的身份,已经难以跟上万物互联的时代变革。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而言,移动出行只是是一个拓展业务;但对整车厂来说,它几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失去了互联网出行市场,就失去了未来参与深层次竞争的机会。

——反哺研发

网约车作为移动出行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提供出行服务而已,否则它和“打电话叫出租车”没什么区别。

网约车更深的技术价值,是将每一台路上在跑的运营车辆,都变成一个移动数据采集器。在服务过程中搜集各项数据,如往返目的地、行驶里程、驾驶行为、出行时间、出行频率等等数据,这些大数据将通过算法形成标签化,匹配到各种用车场景中,一方面反哺给车企进行产品开发研究,一方面用于改善业态服务模式。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同时,还将为今后的自动驾驶铺路。

——为自动驾驶铺路

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但不可否认,它就是汽车的未来。如果基于这一点继续畅想,会发现“网约车出行”正是自动驾驶的终极理想状态。

想象一下,当你准备出门,直接在家预约一辆自动驾驶车,它会自己开到你家附近,你下楼上车就走,到达目的地之后,不需要费心停车,关门直接走。车辆会自动去接下一位客人,或是自行前往充电站充电。

国外的Uber、Lyft无人出租车,百度的Apollo Robotaxi,特斯拉即将推出的Robotaxi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这不仅涉及到车辆的硬件水平、自动驾驶能力,还有车联网、车路结合、运力算法等技术,车企在其中既需要扮演制造者、也需要扮演运营者。

——不想给滴滴打工

承接上一点。当自动驾驶普及,运营商的盈利空间就将全面超过制造商。

就以小黄车ofo为例,大家可能只看到它拖欠了很多消费者的押金,其实它背后还生生拖垮了很多上游供应商。在疯狂扩张期,ofo曾向许多供应商许下大批订单,用于大批量铺设服务,由于初期的大好形势,这些上游供应商心满意足,渐渐成为给ofo的打工者。

当ofo运营收益健康,可以返款给供应商,一旦ofo运营出现问题,营收便难以为继,再加上的融资资金链的断裂,供应商就生生被拖死。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风险,一段供求关系的稳定与否,可能决定供应商的生死。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无人运营导致荒废的ofo

如今,车企厂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卖车,车市的盈利空间还存在。一旦自动驾驶和移动出行普及后,个人买家就将大幅减少,届时,车企就要转型向移动出行平台提供车辆,如果此时的出行服务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车企也将沦为给平台打工的又一个上游供应商,这是车企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以上种种都说明,车企进军网约车有充分的理由。

但是!无论是之前的共享出行、分时租赁,还是C2C模式的滴滴,又或者B2C模式的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它们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难题——盈利

如何盈利是个大难题

2018年9月,滴滴CEO程维向媒体透露『六年来,滴滴还没有实现过盈利』。当时程维表示,公司已将抽成的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整体对应的成交金额毛利率只有1.6%。

今年2月,滴滴公司再传出2018年亏损109亿元的消息。光是2018上半年,滴滴就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元,其中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超过117亿元。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滴滴CEO程维

至此,滴滴在近三年已经亏损390亿元,它还是移动出行领域的巨头,其它小平台更是一言难尽,而有吉利作为后盾出行新贵“曹操出行”至今也还未找到盈利出路… 

这些都是车企们进入网约车所需要面对的难题。

不过,未来也不是一片悲观,毕竟出行服务的市场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精明的商人,也不会做无利可图的事。

车企做网约车的出路在哪?

目前,除了滴滴之外,网约车市场已经有不少平台运营商,包括美团、百度、高德地图等,但它们充其量也只能充当服务提供商的角色,简而言之,就是提供平台做服务对接。

而车企的绝对优势是:自己生产车辆,并且可以自己提供服务人员。

——两者区别在哪?

互联网公司在网约车的实现思路上,是以轻资产、技术化、闲置资源利用等为出发点,通过建立用户和车主之间的服务关系,完成一次出行体验。好处是,实现成本较低、维护简单。缺点是,监管管难度大,车辆与服务人员质量不稳定,且随着多平台开放竞争,人员会出现真空状态。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而车企在实物服务上的优势,可以保证乘车体验上的一致性,包括出行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把控,并且,可以随时根据用户反馈做出及时调整,无论是硬件还是人员。同时,车企进军网约车,资本压力和盈利压力不会那么大,对融资的依赖程度更低。

围剿滴滴,车企为何亏钱也要自己干网约车?

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车企的网约车生态圈相对而言会更加封闭,非常依赖厂商在这方面的投放力度。

一份来自于普华永道思略特的报告分析,国内网约车市场以2018年为分界线, 2012年-2018年是市场的启动扩张期,这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是资本运作能力、产品迭代能力以及城市布局速度。自2018年之后,市场进入稳定规范期,这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来自于平台的管控能力、成本控制、运营能力以及资源协同的能力。

后面几点,正是车企最擅长的。

总得来说,车企进军网约车,或许能够盘活这个不明朗的市场。

对咱们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有利无弊,大量车企进军B2C网约车平台,竞争必将愈发激烈,为了抢占更多的用户,要么采取更实惠的低价策略、要么实现更好的体验与便利性,两者必居其一,但无论是哪一种,消费者都是不亏的。换一个角度,也会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稳定工作机会,这也是个不错的贡献。

(图/文:皆电 唐科)

+1
相关标签:

车企动向 厂商要闻

唐科

简介:不喜欢汽车的摄影师不是好铲屎官,喵!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