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21年8月29日
受访嘉宾:保时捷中国首席运营官 萧达 先生
记者:萧总,请您结合保时捷最新销量的情况,谈一谈对中国市场的期望。
萧达:保时捷2021年上半年全球的交付量是153,656台,这个数字同比增长31%,与2020年相比。在中国市场,我们一共向客户交付了48,654台,同比增长23%,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2020年虽然年初的疫情对2、3、4月有影响,但中国市场的恢复是非常快的。同时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Taycan交付了3,000多台,也就是说Taycan这款车充分得到中国客户、中国市场的认可。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两门跑车的交付非常强劲,911上半年交付了2,300多台,同比增长83%,我们一直坚持跑车文化的拓展,在这方面明显地看到客户对两门跑车的认可增长也非常强劲。对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对全年的展望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势,虽然有很多挑战,包括芯片的挑战,但是对一整年的增长,我们认为跟2020年比还是有正向增长,我们期望是这样的。
记者:萧总,芯片短缺已经涉及到整个行业了,这次芯片产能的危机对保时捷现有的车系家族来说,哪些车系的产能会受到影响?
萧达:芯片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车上部分的功能由芯片支持,所以芯片短缺影响的范围是很大的,可以包括一个传感器,或者包括一个控制器。产能上,我们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确保产量的供给,给市场足够的保证。我们现在有一些举措,在不影响整车功能的前提下,我们把车子生产出来,有些在德国,有些已经运到中国,只是缺某一个芯片,在不影响整车性能的情况下我们把车持续地交给客户。但是会告知客户,等芯片到了以后,比如说年底,到相应的保时捷中心做一个更新。比如说,有一个电动转向柱本来是电动的,要做角度调整,我们现在做一个机械的举措,这样不影响车的交付,先把车交付给客户,年底到了芯片以后,再把车带回车间,同时我们给客户适当的补偿,把车带回车间以后只要把芯片装上,马达做好,整个转向柱就可以电动调节,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灵活的。
胎压芯片就比较复杂,因为关系到安全,比如有一批车等胎压的芯片,会等胎压芯片到了以后,德国安装完再运到中国,因为这是安全性的问题,不会让有安全影响的车子运到中国,一定要把安全功能的芯片做完以后再运来中国。我认为芯片的挑战是持续性的,不仅是今年年底,可能明年上半年还会有。我们会克服各种挑战。包括您提到对销量的展望,现在从订单量来看非常可观,。说明什么呢?第一,市场的内需非常强劲;第二,因为强劲的需求,实际上全球疫情反而促进了大家消费行为的改变,现在因为疫情不能出行旅游了,不能去其他地方,可支配收入增高以后,换车的积极性急剧增加,我们看到内需市场的提升非常快。同时我们看到在欧美,尤其是美国市场的内需,对新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新车市场无论今年下半年还是明年,虽然受到影响,但对豪车市场来说,增长还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现在的需求量的确很高,芯片又导致了产能的问题,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保时捷终端的价格,比如说选装的门槛会不会更高?
萧达:保时捷没有直销,我们都是通过经销商,把产品交给经销商,由经销商完成销售,所以我们是商品的提供方,他们是零售端。价格这个东西就是看整个市场的行情,车多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有减价的行为,车少的时候减价就会比较少。总的来说,我们看到市场还是处于比较健康的状况。因为经销商也需要有持续性的盈利,保证他们今后的发展。但是按照中国新车销售管理办法,我们的OEM就是原厂商,只能有一个制造商建议零售价,至于零售那一端,零售经销商的零售行为是减价还是平价,我们不会过多地干预,因为这也是2019年发布的新车管理办法规定的,我们不会干预经销商的零售行为,我们提供建议零售价,以这个价格为参考。
记者:萧总,刚才发布会提到了本土化的计划,能不能结合保时捷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谈一谈您对于本土化的理解。
萧达:就像严博禹博士在发布会的时候提到的,我们做了非常重要的决定,也经过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做出了这个决定,决定在中国成立研发分支。为什么有这个决定呢?大家知道中国自2016年以来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的销量占到全球的30%以上。在这个情况下,作为保时捷跑车制造商,我们看到有必要在中国设立研发分支,进一步分析本地市场的需求,以及我们客户的需求。保时捷以前是销售服务公司,而中国以后会成为新的创新引擎。因为我们发现中国在高科技方面,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如智慧互联、驾驶辅助系统等,对这方面要求是非常强劲的市场。如果不把研发放在中国,提供当地市场的反馈,中国离德国总部比较远,也了解不到当地市场的反馈。我们的工程师在几千英里以外,有一个团队会来到上海,跟保时捷工程公司,以及保时捷数字化团队,以及产品团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对本地市场的需求来做分析,进一步切入到将来的产品当中,使以后中国的产品更符合中国客户以及本地市场的需求。这个举措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我们已经在做理念上的改变,从研发开始就更多、更好地关注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需求,这是我们重要的举措。
记者:具体的落地时间和真正发挥作用是什么时候?
萧达:2022年,明年年初在上海成立。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黄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