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腿到金针菇 TA变小了也变得不硬……气了

技术 发布于:2022-04-29 20:50:19

来,告诉电哥,你有多久没有享受过掌心被饱满的挡把充盈的快感?

唉~(长舒一口气过后)

随着换挡机构尺寸在不断变小,别说是你们,就算是电哥,也很久没有这种触觉体验了,怀挡、按键换挡逐渐取代那称得上“庞然大物”的挡杆。

人们无需繁琐的换挡动作,便能轻松获得速度带来的乐趣,但人们也永远失去了换挡过程中,对转速,对车辆状况全都抓在手里的掌控感。现在换挡机构剩下的就只有P、R、N、D几个冰冷的字母了。

宝马的大鸡腿样式的挡把被小鸡腿所替代,后来还成为iX上那超小尺寸的水晶材质拨杆;以操控为灵魂的911上挡把变成了车钥匙大小的小拨杆;全系本田混动车、电动车则直接用上了按键式换挡机构……

这一切都昭示着,传统挡把设计开始式微。

取而代之地进入到了小挡把,甚至是无挡把设计的时代。

要捋清楚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那就要从变速箱的原理和其演变史开始聊起。

它带电了 也变小了

传统挡杆为何存在

众所周知,那挡杆其实就是燃油车时代变速箱的控制机构,而变速箱主要承担如下的作用:

1.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转矩和转速之间的变化范围,说人话的话就是让你驾驶的汽车车速可以随你的需求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在一定范围内扩大转速适应范围;

2.发动机输出出来的转动方向本来是固定的,变速箱可以在不改变发动机旋转方向的同时,使车辆可以倒向行驶;

3.当变速箱切换至空挡时,可以切断油门和动力输出关系,让车辆处于可以启动、怠速的状态。

 

说白了,挡杆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控制,实现以上的几个车辆使用时最基本的几个功能。

挡杆是因为实现这些功能而存在我们了解了,那它存在的位置和形状又是为何?我们接着聊。

为什么长这样,杵在那?

早期的发动机大部分都在发动机舱内呈现纵置布局,发动机动力被传输出来,中控台下方,也就是前排中间扶手下方的位置是最合理布置变速箱的位置,既不过分占用车内乘坐空间,同时这个位置又在发动机动力传递路径上。

而且最早期的手动变速箱,并没有任何助力机构,每一下的换挡,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手掰动挡把,将挡位锁在所需位置,那为了能少花点力气,将挡杆做长一丢丢是最简单的做法,而且一定的长度还能让驾驶员不用改变驾驶时的坐姿,能轻松完成换挡。

长条状的把杆是确定了的,然后挡把头就各显神通了,各种形状为的就是提升驾驶员的握感,让其在完成换挡动作的时候不容易脱手、误操作等。

自动挡+电信号让布局更灵活

上世纪中叶,自动变速箱开始出现,工程师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变速箱和挡把能以其他形式出现,是否就能进一步提升车内使用空间。

此时有人提议将电信号引入换挡机构内,挡把的设计开始出现了变化,但由于欧洲人的保守,第一批大规模出现的“异型挡把”,并非出现在现代汽车发源地欧洲,而是北美洲,主要就是美国市场。

福特Edsel的方向盘上布局按键式换挡

大伙如果有对复古美系车有了解的话,应该会知道,上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老车,很多经典车型都使用的是怀挡的设计,更有部分的车型用上了按键式换挡的设计,对,就是现在部分车企喜欢的按键式换挡。

但在美国市场流行的电子档杆,只在局部地区掀起波澜,大部分车企在其他市场还是坚守传统的机械式换挡机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靠。至此,第一波电子档杆大流行被压下来了。

直到近几十年,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发展,汽车逐步走向数字化,电子档杆才被再次“复活”,并且以一种高档配置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眼前。

而国内的消费者意识到电子档杆的“香”,还是得从21世纪后,第二代宝马X5引进国内开始的。挡位排列布局和大部分直排挡没有区别,都是一条垂直线分出PRND四个档位来。但不同的是,宝马的电子档杆只需要轻按上部的“P”键就可进入驻车档,而因为这个档杆的开关是单稳态开关,所以每次推动档杆后它都能自动回到初始位置,并且因为是电控,所以档杆只会朝应该去的地方,比如你位于N档时往左推是推不到“M/S”档的,而你在D档时就可以推得到。

操作流畅、手感出众,挡杆的阻尼还能受电信号控制,可靠性飞涨,宝马这根“大鸡腿”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电子档杆开始成为了高端与豪华的代名词。

初代“大鸡腿”因为电控机械机构的存在,挡杆下方的体积并没比传统的自动换挡杆小太多。而今天宝马的电子挡杆除了换挡杆本体,剩下隐藏部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它其实完全可以被布置在车内任何地方。

少了繁杂的机械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师就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脑洞了,那都有哪些或实用或奇葩的换挡机构设计?我们继续接着聊。

克制 & 放飞

其实要说新型设计样式的挡杆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倒也真的没有,不过对于大部分传统车企大厂来说,传统的部分还是得尽量保留,来彰显它行业老大哥的地位。还是拿回宝马来举例,你说宝马换成了按键式换挡,先甭说好用不好用,但与宝马积累多年的“操控”、“驾驶”这些关键词本来就是相悖的,你让宝马它还怎么吹。

但对于一众造车新势力来说,这些习惯、积累什么的,根本不重要,故事我可以创造,习惯我可以培养,反正只要吸睛,好用比啥都强。

所以挡杆的“进化”衍生出两个分支:

一边是必须保留传统,尽量保持挡杆原有造型,或者是相似造型,克制;

一边是必须打造样式挡把,为的是创造新的使用习惯的新品牌,或者是处在转型期的品牌,放飞。

克制

前者的话,奔驰、大众、奥迪、保时捷、标致等等这类欧洲品牌比较爱这样做,通常它们的换挡机构位置仍会设计在扶手箱前方的区域,换挡机构的样子还能称得上是“挡杆”,仅仅在形状或者大小上做文章。

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挡杆不再仅仅为所谓的手感与操控服务,不再受束缚的挡把,能更好地和车内设计融为一体,而且没有改变的布局和位置,避免了驾驶员需要重新学习适应。

奔驰的车型其实分为普通/豪华车型上的怀挡,还有主打运动/性能的手排挡,但在最近几年的新车AMG GT上,我们看到表面尺寸比一张名片还小的小枕头(对比前方的COMAND系统的控制,小巧的挡把略显可爱)。

再比如奥迪和标致近几年喜爱用航空元素设计的挡把,两者的挡把都长得像飞机控制手柄,它们最大的作用自然就是烘托这种航空氛围氛围,让挡把也成为内饰设计的加分点。

放飞

对于一众新品牌或者有转型需求的品牌来说,恪守传统的要求并不存在,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给换挡机构做设计,只要是好看或者好用即可。

特斯拉的怀挡设计掀起过一波“文艺复兴潮”,为了让扶手区域尽可能简洁平整,怀挡确实一个综合简约和好用的方案,特斯拉的工程师还给怀挡多赋予了一个FSD的开关功能,前进、倒退、驻车,甚至是切换自动驾驶/人工驾驶的开关都集成在了怀挡上,用起来确实足够方便。这样的设计也引来了许多品牌模仿。

大众为了给自家电动汽车系列加入更多新元素,在怀挡之上,进一步展开脑洞,直接将换挡的旋钮集成在了仪表之上,其实也算怀挡的一种变种,扭动旋钮,就能实现挡位切换,优势自然就是让整体设计更加简洁,但这套换挡逻辑,还是需要有一定学习成本,初上手的时候,会稍微有些不太适应。

说到旋钮这种换挡形式,就不得不提捷豹路虎了,印度塔塔集团收购了捷豹路虎品牌后,为了让品牌展现新活力,在08年的时候就给当时的XF配了一套旋钮式换挡机构。需要换挡的时候旋钮升起,转动小圆盘即能完成挡位切换,在当时看来这套设计真的惊艳,仪式感、豪华感满满,收获了一波关注。不过后来这旋钮式换挡也渐渐被玩坏了,许多几万块的小车也用上这样的设计,这让捷豹路虎都想放弃这个设计了。

以上的这几种设计虽然挡杆形式已经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但设计位置还是相对固定,按键式换挡则不受这方面的约束。按键式换挡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按键来调整挡位,按键布局比较自由,可以被设计在任意一个地方,扶手区域、屏幕旁、方向盘上……这样的换挡方式可以匹配各式各样的设计。至于劣势嘛,用过按键式换挡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就是不利于盲操,就算设计怎么科学,低头瞄一下按键还是必须的前摇动作。

你以为按键式换挡就已经是最简单的换挡形式?未必!特斯拉仍在追求更加简洁的换挡方式,或者说希望去掉这换挡的物理机构。去年,Model S Plaid在宣传中,除了突出了那个“奇奇怪怪”的方向盘以外,官方还宣传说车型没有自带的物理换挡机构,车辆可以通过车载电脑判断此时驾驶员需要什么挡位,自动给你切换至对应挡位,又或者……在大屏上操作换挡。这想法说实话确实蛮天马行空的,但这个可靠性,额,只能说值得期待吧。

但其实说到取消正常换挡机构,也并不是电动车的专利,在以往,许多超跑为了彰显其高贵的身份,都爱在换挡方式上搞搞新花样,常见的换挡拨片控制换挡方式,能让驾驶员双手不需离开方向盘就能完成挡位切换动作的同时,还能营造超跑车主与众不同的尊贵感。

编辑点评

挡“把”式微,毋庸置疑是汽车设计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虽然有很多人依然对物理换挡机构恋恋不舍,但这已经几乎是无可逆转的大趋势了。

其实本来物理的换挡杆设计样式的源头,就是那手动变速箱,现在带手动变速箱的车型本已经成为“奇珍异宝”,挡杆存在的理论必要性自然也不复存在了。

接受现实吧!

TA真的变小了,也变得不硬气了。

(图/文/摄:皆电 罗顺鹏)

+1

罗顺鹏

简介:今后的路, 要靠你自己走下去了, 而我坐宝马。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