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新能源 皆电采访建约车评创始人余建约

行业 发布于:2019-12-09 09:51:39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拟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25%!为了更加全面而深度地认识这一文件的指导精神,皆电采访了建约车评创始人余建约老师,交流关于这份文件的看法。

献策新能源 皆电采访建约车评创始人余建约

——余老师您好,请问您针对本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有什么看法吗?有没有哪几个点可以特别拿出来聊一聊。

我有两点的印象比较深。第一,文件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叫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因为汽车行业本身是有一些(政策上的)准入门槛的,包括之前的生产资质、车型目录甚至合资公司股比这些要求。市场主导之后,可能会对部分民营企业有所帮助,尤其对于新势力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趋势。譬如说小鹏,它之前的肇庆工厂的资质问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解决,但是新势力的资金又非常紧缺,所以未来市场驱动占主导,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第二个,对于发展愿景,文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25%』,然后还提到了一个『智能网联新车销量达30%。

文件后来又提到了“高度自动驾驶”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为在特定场景下实现的自动化驾驶应用,我觉得这个目标,对于整个产业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可以大方向上来预测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而节奏对大家来说都很重要,包括产业投资的快与慢节奏。

我觉得上面两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地方,就是文件对未来汽车的定义,说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是移动智能终端,这说明有关部门对于未来产品定义这一点还是有深入的思考,能够带给大家很多启发。如果打造汽车仅仅盯着“出行工具”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话,未来会丧失很多新的市场机会。

——刚才您也提到了『25%』这样一个销量占比目标,您觉得它有可能实现吗?毕竟现在占比还不到5%。

我觉得,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有更加细化的评估方式。因为在不同的价位区间,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渗透速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不考虑补贴因素,因为新能源车的电动化动力成本问题,它的渗透最开始是发生在高端豪华车市场。比如说特斯拉,一开始也是推出Model S、Model X,在8-10万美元的价位去打燃油车;然后再推出Model 3,开始在3.5-5万美金区间的市场去打燃油车。

我个人认为,国内市场在2019到2020年这个时间,在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里,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和燃油车同场竞技的能力。

然后,我们继续从成本这个点去考虑,随时间推移,电池和电机的成本都在降低。电动车的动力总成的成本在不断往下探,也帮助降低了整个电动车的成本。我估计,到2020年,25万以上的电动车,它的成本和产品力是可以和燃油车平价的;到2021年,可能20万以上的电动车,就可以和燃油车平价;那么,到2022年,有可能杀进15万;到2023-2025万,有可能杀进10万区间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电动车产品力继续提升、成本继续降低。电动车每降低5万元,它的市场规模都会继续增加,而且不是简单的线性增加。我自己做过一个观察,A级车销量大概是B级车的3倍,而B级车销量则是C级车的3倍。

从这个角度来讲,以目前动力电池的密度提升和成本降低趋势,我觉得再2025年实现『25%』的目标是有机会实现的。

——这份文件中还提到,针对消费端的补贴是要坚持取消的,但是面对如此高目标的增长需求,车企如何吸引消费者继续选择买单呢?

其实车企只能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整合供应链,也就是说车企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力,基本决定了车企面对今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存活下来。

第二件事,要能去开辟不同的、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即车企的创新能力要强、对产品的定义能力要强。举个例子,在30万以上的市场,理想ONE抓住了这个细分市场,比汉兰达更大一点的七座车,空间用得很爽,然后是增程式结构,是纯电驱动但没有里程焦虑,智能体验非常好,还有L2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这就是一个很好地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定义。

我觉得,上面两点中至少需要做到一点才能在未来惨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把毛利率提升上来,已有产品的利润率非常重要。

——关于文件中提到的『三纵三横』技术规划,即三条技术线路和三个核心技术,您是怎么看的呢?您觉得我们哪些是长处、哪些还存在短板?

我个人觉得,『三横』里面,国内车企的最大两块短板一个是芯片、一个就是操作系统,这两点我们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提到的“电力电子”,本质上就是IGBT和碳化硅,除了比亚迪在IGBT上能够做到自产自销之外,基本没有其它国产商在这一块有所建树。这个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这些国外一流厂商还是有水平差距的。

——那您觉得,这份『意见征求稿』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吗?

我个人觉得,文件中提到了市场化开放,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是里面没有看到更清楚的规划,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企业做的,它们之间的边界还不清楚。在产业政策上,我们的指导原则已经很清楚,但具体到一些细节还是要落实。

其次,我觉得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更加聚焦。譬如说,我们在『三纵三横』上,是不是可以在线路上就聚焦在纯电动车上,其它的包括插混或者氢燃料就让他们自己发展就好了。聚焦了战略资源,我们才好集中发展。

再来还有一点,文件没有提到“飞行汽车”这一块,我觉得有点奇怪。因为它对于未来交通发展的格局影响应该会比较大,因为飞行汽车的供应链和电动化功能和现在的电动车基本是一致的。

这也说明,对未来交通的蓝图规划还不够充分,我们要知道我们最终走向哪里,才能根据这个目标为现阶段制定更好的战略规划,集中目前的资源去发展。

我们要发挥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政府要做一些企业做不到的事,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譬如说我们的基础设施,未来自动驾驶甚至飞行汽车,会让车成为一个移动的智能座舱,这个时候,城市的基础设施肯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这是企业做不到的事情。

文件中还提到的产业链集群,这个点提得非常好。我认为政府应该把这个点打透,在产业上的集中度和密度才能体现你的产业竞争力优势,这种集群是其它国家很难做到的。把中国已有的纯电化和智能化、把创新和生态整合起来,这样打造出来的产业链集群,会让我们更加又竞争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们的制造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低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4.0就极其重要,这个一定是要推进的。但是这就会导致机器取代人工、劳动力失业的问题,这也是个很重要的点。

最后,希望政策能够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因为民营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这一点很重要。

——好的,谢谢余老师这次接受我们的电话采访,给了我们很大的一个启发,咱们有机会下次见面再聊。谢谢。

(采访:皆电 朱志延 编辑:皆电 唐科)

+1
相关标签:

汽车政策

唐科

简介:不喜欢汽车的摄影师不是好铲屎官,喵!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