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皆电APP

如何评价大众汽车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获得小鹏4.99%的股份?

向来都是水往低处走,浓度高的往浓度低的扩散,技术输出不外如是,讲究的就是一个“攻守之势”。

过去我们用市场换技术,是因为我们没有技术,现在大众和我们要技术,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不如我们,就这么简单。

过去十年我们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是:新能源。从今天看,弯道超车已经全面开花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个变化的呢?

有3个点。

首先是市场。我在上汽与奥迪的事情里提过这个,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数量级等同于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巴西,但凡其在这个事情上掀起了什么潮流,就没有谁可以忽视。想跟也得跟,不跟也得跟。而新能源这个趋势,还真的被掀起来了---当然这不全是我们的导向,因为彼时欧美也在喊环保,但他们在纯电的事情上收效甚微,日本也在喊节能,但他们走向了混动。

真正在新能源赛道大放异彩的就只有中国。由什么来佐证这个事情呢?全球的动力电池份额,布局要看中日韩,中方加上LG、三星、松下等等,占据了94.7%的份额---欧洲只剩下了个残羹冷炙。

而其中韩国也只有24.7%,日本9%---中国,占据了全球份额的61%。

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不足以让大众向小鹏寻求合作。

真正的问题,在于“智能化”。中国的纯电逻辑,不是“环保”,要走通这条赛道需要一条全新的路径,在自主传统车企遮遮掩掩的时候,这条路径让新势力们,走通了---蔚小理们,用“传统汽车”以外的属性,赋予了新能源新的意义,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贡献。

其中一个属性,就是智能化。其实智能化在15-20年已经是大势所趋,不管新能源是否抓住了这个趋势,传统燃油车最终也会往这个方向走,但新能源先声夺人抢夺了这个赛道,最终实现了新能源与智能化的绑定---此时燃油车被逼到了墙角。

从行业内看,纯电的核心技术是三电,三电的核心是电池,电池的核心是电芯,而决定电芯价格的是锂矿---你们已经看到宁德时代、比亚迪、埃安们为什么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做部署了。而这种局面也决定了三电不是一件壁垒很高的事情。

想做纯电,谁都可以做。

真正要投入、打出差异化的地方,在其他地方,比如理想掏出了产品定义,蔚来掏出了服务,而在历史的洪流里,我们都知道,从长远看要处在优势地位,必然离不开技术。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小鹏的标签,就是技术。

大众缺技术吗?显然不是。大众难道没有新能源吗?也不是。

大众是最早部署纯电系列的合资厂家,很早就拿出来ID系列,另外一家是通用,拿出了奥特能。

大众真正的痛点,是软件、智能时代里,跟不上潮流了。这从过去几年的新闻里就可以看到端倪。

先是与华为寻求合作,再是在中国成立软件公司,以及前段时间在合肥投入了10亿欧元,本质上都是为了在这个点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在本土的破局,因为中国市场实在太重要了,而在中国汽车历史上,大众与中国的绑定意义深刻,它也不想失去这个先发优势。

但显然这些孵化都必然面临着外部、内部的压力,时间等不起了----这是大众向国内其他厂家寻求合作的根本原因。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和谁合作?

大众和奥迪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了,息息相关,平台共用,对于30W以上的豪华产品,尽管大众也有高端产品,但奥迪的品牌定位相对豪华,是奥迪的主场。而对于30W以下的家用产品,奥迪也有所对应,可反过来是大众的主场,这个大家都知道。

这个背景下,这两家的情况,就被单独拎出来了。

我们先看奥迪的纯电平台,主要是e-tron,大众的纯电产品,主要是ID系列。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e-tron暂时还脱离不了奥迪燃油时代的风格,而大众目前上市最高价的ID6还不到30W!要改成奥迪也太难了吧。

那么奥迪如果有优先要在国内找到一个厂家合作,必然需要是已经有了“高端”标签的品牌,足够帮他开发高端的产品---能选的就所剩无几,蔚来和智己,选蔚来会是因为合肥,选智己则是因为上汽,剩下的就理所当然了。

至于大众自己,要解决“30W”内产品的竞争力,则首先要摆脱“豪华”的标签,解决“智能”的标签,那么剩下的就是比亚迪、埃安和小鹏,这里面比亚迪与埃安销量很猛,都以智能见长的反而是小鹏。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事情。

未来的合作形式会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几年前,丰田、本田为了积分而导入了埃安的产品,是100%原封不动地导入的,甚至于车牌都是挂的G标,只在尾部贴了一个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并且沿用了对应的售后体系。这种合作模式我相信不是大众、奥迪所寻求的---因为这是敷衍、对应下的产物。

消费者很难接受一台国产车,贴了一个“大众”或者“奥迪”,就多花十万块在里头。

那么如何开发一台,与自主品牌有差异化的车型呢?有两种方式。

车型的BASE是外资的,但是内部的智能化由中方来解决---这很可能是大众+小鹏的合作模式。ID系列有大众传统的技术优势,但凡能够解决智能问题,这个车型的竞争力就不是问题。而小鹏的自动驾驶强项也终于可以得到输出。如果我们看得更宏观一点,比如特斯拉抢在前面,以接近垄断的强势地位夺取了充电接口的标准协议,某种意义上就占据了更大的优势,小鹏也完全可以借助这次的技术输出,进一步的扩张自己的自动驾驶版图---最终在这个领域,实现自己的话语权。

这是国内目前在自动驾驶上,最有可能跑到全球前列去的品牌了,还真是一个契机。

另外一种方式是,借用中方的平台,重新开发一台汽车---这很可能是奥迪+上汽的合作模式。因为奥迪需要重新定义纯电在中国的“豪华”,而智己恰好可以做到这点。

大众、奥迪,在国内的两单合作,肯定是大众集团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内做的决策。

但仅此而已了吗?

除了前面提到的丰田、本田,后面还有福特、马自达与长安,我们也期待看到东风与法系的密切联系。

就如我前天说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合资的理解是偏差的,为什么上汽大众一定要用大众的产品?为什么广汽丰田一定是丰田的产品?要知道,中方的名字还放在前面呢。

时过境迁,攻守之势异也。

水往低处流,但我们正在往高处走。

全部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