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躺赚”100个亿?卖车还不如卖碳赚钱…

行业 发布于:2021-06-03 00:15:02

最近,瑞银证券(UBS)分析师预测,特斯拉将在未来几年成为最赚钱的电动汽车公司。

虽然“车顶维权”、“机关单位禁行”风波已经让马斯克焦头烂额,但这似乎不影响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热销。在刚过去的4月,特斯拉全球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243.08%。客观来说,无论从4月份还是1~4月的同比销量看,特斯拉全球销量都实现了三位数增长。

车卖得好,钱自然就赚得多,但有意思的是,特斯拉最赚钱的“业务”既不是卖车,也不是软件订阅,而是一项名为“regulatory credits”的项目,也就是“碳排放信用额度”。

「 特斯拉“躺赚”15.8亿美元 」

仔细看看特斯拉2020年财报,你会发现“碳排放信用额度”这一项的营收高达15.8亿美元,是2020年度净收入的2倍多(2020年净收入7.21亿美元)。


(卖碳收入暴增)

考虑到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特斯拉全年产量、交付数量都出现了下滑,但一年来却实现了7.21亿美元的利润,也就说要是没有“碳排放信用额度”这项,恐怕特斯拉还在亏钱呢…

那“碳排放信用额度”又是啥法宝,能让特斯拉扭亏为盈呢?

「 碳达峰、碳中和与魔幻的碳交易 」

碳排放中的碳,指的是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的温室气体。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为了获得快速发现,早已习惯了从石油、煤炭这些化石能源中获得能量,而从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成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可谓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极端天气、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等。有相关报告预测,要是我们依旧不采取任何措施限制碳排放,到2030年地表温度将会提高3℃,全球粮食减产可达10%,每年将有5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饥荒和疾病。

碳中和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1997年一场与环保有关的商业策划。而“carbon neutral”这个词则在2007年正式编入《新牛津英语词典》当中。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零排放”。

而从排放到抵消,就必然要经历一个峰值——碳达峰,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碳排放总量趋于平缓,之后逐渐回落。目前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都给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点。而我国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也承诺了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备了商品属性。

为了实现碳中和,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更低的碳排放,或是通过植树等固碳方式去抵消。为了避免企业光听不做,聪明的经济学家发明了一种制度,把碳排放数量化、商品化,政府给企业制定了碳排放配额,要是配额用完了,要么找配额富余的企业买,要么关门大吉。

正如现在的美国有11个州要求汽车制造商在2025年前销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车,很多生产燃油车多的企业为了避免拿到政府开出的高额罚单,只能向其他碳排放额度富足的企业购买信用额度,又因为特斯拉只生产电动车,因此额度肯定多到“令人发指”,一年光靠卖碳“躺赚“15.8亿美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用市场惩罚超额排放的企业,超额减排的企业又可以通过出售额度获得奖励,如此良性循环可减少整体碳排量,从而实现碳中和。

当然,距离我们最近的碳交易就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我们每天通过绿色出行获得能量(碳额度),能量可以在沙漠、戈壁种下一棵自己的树(碳额度换商品),这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碳交易了。

其实早在2013年6月,深圳就启动了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碳交所),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该市场进行碳交易。不过因为交易体系尚未完善,最终拖到今年6月才正式上线。

「 双积分——车企之间的碳交所 」

相较于等了三年又三年才上线的碳交所,双积分政策在2017年已经悄然落地,车企之间通过工信部交易平台进行积分买卖,那2020年整体积分状况如何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20年,全国乘用车行业共产生了420万新能源正积分,92万新能源负积分,单看这一数据还算乐观,但要是综合燃油消耗量积分看,那情况就不妙了。

整个2020年,全国乘用车行业生产了1057万燃油消耗量负积分、391万燃料消耗量正积分,负积分远大了正积分。因为新能源正积分可以自由交易并能抵消燃料消耗量的负积分,因此前者自然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据了解,一汽-大众已经寻求特斯拉中国购买新能源车正积分,每分的价格约为3000元。如果特斯拉把自己的86万分卖出去,又可以躺赚25亿元。

当然这还是基于3000元/分算出来的,有业内人士预估,2021年过后,新能源正积分可能会涨到6000元/分以上,即便特斯拉在华销量不变,光靠卖碳就能赚超过50亿,还没包括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呢,马斯克不愧为“卖碳翁”。

有意思的是,蔚来汽车李斌也曾经透露,蔚来在2020年产生的20万个积分将在2021年销售,要是按照3000元/分计算,那蔚来也能躺赚6个亿。

「 科技巨头的碳生意」

碳中和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其实很多科技巨头早已有所布局,它们率先实现自身碳中和,待政府分配碳排放额度之时就能直接出售了。

例如谷歌早在2007年就实现了碳中和,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发展高能效的技术以及投资可再生能源两个方面。例如在2016年,它就使用DeepMind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数据中心能源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了服务器能耗降低40%的效果。

除了节能减排,碳捕捉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2020年初,微软计划在未来4年内投资10亿美元以降低“捉碳”成本,并投资了Climeworks、Carbon Engineering等与碳捕捉技术相关的初创企业。为了降低数据服务器在冷却时的耗能,微软还尝试把它们埋在深海里,利用海水自然降温。

富可敌国的苹果也在产品供应链侧降低碳排放,从iPhone 11开始的触感引擎是首个100%再生稀土元素制造的零部件,而新MacBookAir可再生材料比例也提升到40%。自2015年以后,Apple整体碳足迹已经有将近35%的降低。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爱吐槽苹果数据线不耐用,其实那是因为它采用了更加环保的TPE线材,相较于常见的PVC线材,TPE安全无毒,生产过程综合碳排放更低,但缺点就是没那么耐用了。

而在国内,像腾讯、阿里等企业也有相关规划,例如腾讯在其数据中心应用了T-Block技术,通过太阳能为服务器供电。阿里则通过投资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以推动智能仓管,减少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浪费。

实现碳中和是当下时代的主旋律,科技巨头也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 再难,也要实现2060碳中和 」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工业活动,而工业又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碳中和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我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外,还争取在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说相当难。

目前,全球约有50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中欧盟在1990年(平均),美国在2007年。按照它们给出的碳中和目标时间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至少都有50年的时间,但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目标期限,仅有30年。

在这30年时间里,我们面临的挑战比想象中更多。

1.以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自2011年以来,中国的发电量就一直位于世界第一,并且把排名第二的美国越抛越远。有调查机构显示,2019年我国总发电量高达7.5万亿度,而美国仅为4.4万亿度,另外由于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不断缩减(服务业提升),因此高耗能产业越来越少。

但反观我国依旧在工业化进程当中,我们对电力的需求都明显超过美国。在我国用电结构中,工业用电占比高达67%(OECD国家仅30%左右),而电力供给结构又以火力发电为主(占比72%,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低碳转型。

可能有人会问,关掉一些火力发电厂,多利用风能、潮汐能发电不行吗?

思路确实没问题,但因为我国是产煤大国,其他资源又相对缺乏,一刀切地抛弃煤电恐怕会严重影响工业发展。此外,国内很多火力发电厂才建成没多久,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容易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2.清洁能源转型带来的搁浅资产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30家银行和保险结构停止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资本的撤出往往蕴涵着金融风险,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煤矿产业、煤电产业,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搁浅资产问题。

《零碳社会》这本书大胆预测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经济泡沫——到2028年,价值约100万亿美元产值的化石燃料资产将搁置,从而引发全球经济的大规模奔溃。

至于我国面临的搁浅资产问题则更为严峻,毕竟国内煤电设备整体偏“年轻”,2020年我国在生产的煤电设备中,机龄低于10年的占比高达46%,20年以内的更是达到89%,后者全球平均占比数据仅为45%,要是现在突然转型的话,恐怕很多投资都打水漂了…

既然风险那么大,为什么一定要做呢?

原因无外乎有如下几个,首先发展清洁能源有利于保证能源安全。我国一直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进口第一大国,考虑到目前国际地缘政治不容乐观,随时都有被西方国家“捏咽喉”的可能。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此外,越早实现碳中和也能给我国换来更高的话语权,过去西方国家经常以环保名义打压中国的制造业,要是我们做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那将能延缓我国制造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趋势,从而巩固我们制造大国的地位。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小市民来说,实现碳中和最直观的感受自然是天更蓝、水更清了,这难道还不够吗?

+1
相关标签:

车企动向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