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 2021年财报:销量与亏损“两翼齐飞”
行业 发布于:2022-04-08 17:04:24
过去的三月份里,中国头部造车新势力三驾马车的蔚来、小鹏、理想相继公布了2021年年度财报。
整体而言,三家新势力车企都处于平稳上升的通道当中,交付量都踏上新的台阶,手挽手达成各自交付9万辆的小目标,营收普涨,毛利率也有一定的涨幅,只不过三者整体仍未能扭亏转盈,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情况出现,预计这样的情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小伙伴会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不是说销量、营收都在涨,为何亏损情况“屡禁不止”?难道车企真的是慈善机构,还是卖情怀?卖一辆亏一辆都还在坚持?
今天电哥就带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下他们的年度财报都报了些啥吧。
什么?嫌字数太多?数据太复杂?
电哥用多年钻研车企财报的经验告诉大家,只要抓住重点的核心数据,其实一家车企的经营状况就能被了解个一大半了。想快速了解御三家的经营情况,电哥为你提取核心数据:
蔚来:全年交付新车91429辆,总收入361.4亿元,汽车销售收入331.7亿元,全年毛利率为18.9%,净亏损40.2亿元,现金储备554亿元。
小鹏:全年交付新车98155辆,总收入209.9亿元,汽车销售收入200.4亿元,全年毛利率为12.5%,净亏损48.6亿元,现金储备435亿元。
理想:全年交付新车90491辆,总收入270.1亿元,汽车销售收入261.3亿元,全年毛利率为21.3%,净亏损6.7亿元,现金储备524亿元。
从三家车企各自最核心的数据,其实就能看到许多信息:
比如蔚来由于单车平均售价高,汽车销售收入最高,而且扣除汽车销售收入,凭借高附加值的服务和周边商品都能取得不错的收入表现。
小鹏虽然新车交付数量最多,但由于毛利率偏低(营销和研发支出成本偏高),导致净亏损数额最大。
理想销量虽然最低,但仅凭一款车型就能获得这样的销量成绩,毛利率自然高,但后续车型研发和新车推进进度需要关注。
看完三者大体的2021年经营情况之后,我们得继续往深里挖。
除了关心大体的经营状况,我们得搞清楚,是怎样的策略导致这样的差异,为何卖得更多的小鹏和卖得最贵的蔚来反而亏得更多,只有一款车型的理想却离盈利不远了,又有什么隐患。
对于净亏损的情况,三家车企均拿出了相近的话术,亏损原因主要因为研发、营销、促销及广告成本增长所导致。
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他们所言不虚,在研发成本这一项中,蔚来全年研发投入45.9亿元,排名第一,增幅达到了84.6%;小鹏以41.1亿元排名第二,增幅达到了138.4%;理想则以32.9亿元排名第三,增幅三家最高,达到了惊人的198.8%。
而在经营性支出,即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这块,蔚来、小鹏、理想分别花掉了68.8亿元、53.1亿元和34.9亿元,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74.9%、81.7%和212.1%。
整车毛利率方面,“蔚小理”三家的整车毛利率在2021年均得到了提高,蔚来与理想的整车毛利率均突破了20%,分别为20.1%和20.6%,小鹏则为11.5%。
蔚来:“支出成本、产品定价”双高
蔚来在2021年,可谓是“烧钱狂魔”,多项支出成本均获得第一名的殊荣,但在研发及经营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亏损收窄和毛利润大幅增长,可见蔚来还是走在了对的道路上。
熟知蔚来经营模式的小伙伴应该对其重服务的经营策略有所了解,2021年蔚来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布局,在经营性支出这一块一共花掉了68.8亿元,相比2020年多花掉了23.2亿元,但在这样力度的投放之下,蔚来在销售、服务网点的布局方面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较大的差距。据了解,2021年,蔚来新建了15座NIO House、新增换电站606座、超充站505座。,服务有望继续成为蔚来的隐形增长点。
在研发费用这一块,2021年,蔚来投入了45.9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了21亿元,增幅达85%,高额投入也让蔚来换来丰富的产品储备,2022年,蔚来将有两款车型即将开启交付,一款车型有望亮相,旗舰轿车ET7将为蔚来高端轿车产品定调,ET5则负责走量,这两款车型有望成为蔚来新的销量增长点。
尽管蔚来如此“大手笔”地花钱,但整车毛利率这一块仍能录得不错成绩,这其实也得益于蔚来车型较高的定位和定价,单车利润自然就高了,而且在2021年,第四季度蔚来对动力电池进行成本控制,以75度三元铁锂电池替换70度三元锂电池,降低了生产成本,让整车毛利率进一步提升。
小鹏:全栈自研优势仍未突显
小鹏从成立之初一直强调全栈自研,从旗下车型到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都采用自研自产的模式,前期投入的成本会造成企业盈利压力,但后期随着技术和车型落地,亏损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在经营性支出这一栏里,小鹏可以说在努力以追赶者的身份想着赶上蔚来这个竞争对手,在2021年里,小鹏花掉了53.1亿元,三者中排名第二,换来了197家新门店和613座新的超充站。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是三者中唯一采用直营加代理的混合渠道销售模式,但在2021年里,经营性支出占总销售收入的占比仍然偏高,这样的倒挂情况,意味着每卖一辆车,需要花掉的额外成本较多,毛利率难以降下来。
而在研发成本投入这一项当中,小鹏以41.1亿元排名第二,这主要成本主要体现在新车和新技术的研发上,在2021年里,小鹏上线了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虽然车型已经落地,但关于激光雷达的应用功能仍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筹备当中。而且与其他两个车企相比,小鹏还着力于更多方向的技术研发当中,包括但不仅限于飞行汽车、机器人等产品,而且随着技术研发深入,这部分的成本投入应该还将呈现增长姿态。
小鹏的毛利率偏低其实还与其车型价格定位相关,三家企业里小鹏车型的平均售价是三者中最低的一家,这也是导致小鹏整车毛利率不高的直接原因。接下来,小鹏要做的自然就是拔高车型定位,G9会是迈出的第一步。对了,何小鹏在公开场合立下了一个FLAG,接下来要提升单车利润,小鹏要在做到毛利率25%,这样的目标,只能说:任重而道远。
理想:有望最早摆脱亏损
理想无论从前期研发速度,还是售前售后服务店布局的速度来看,都给人有点“拖进度”的感觉,但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理想却是离“摆脱亏损”最近的一家。
理想单凭一款车型就取得一年9万+的销量成绩,这成绩不仅放在新势力车企里,甚至放在同级的SUV销量榜单里也是排名前列的存在。由于理想ONE的售价为33.8万元(涨价前,涨价后售价为34.98万元),单车价格较高,在销量暴增的背景下,其净利润和净利润增幅也十分可观。
热销的单品还能稍微延缓企业的研发压力,就拿2021年来计算,就算理想加强开发力度,花出去了32.9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了198.8%,研发投入成本仍然不算太高(对比蔚来、小鹏)。目前被公开的信息里,2022年理想仅有理想L9一款新车,如果要丰富产品矩阵,后期研发压力依然巨大。简单来说就理想是目前离摆脱亏损最近的新势力,但是否如此得看后续的产品规划和L9的市场反响。
财报除了能展示企业过去的成绩以外,研究财报,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可以大胆猜测未来的发展情况,虽然蔚小理三者都以销量上涨和整体亏损相似的结果结束2021年,而且它们都手握新车在2022年准备大干一场,但它们的发力方向有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跟着电哥继续来看看几家头部新势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吧。
蔚来:
我们从蔚来的年报看到它是它们三者中支出成本最高的一家,但与其同时我们也看到蔚来是它们三者中车型最丰富,服务/销售网点铺开最广的一家,前期花出去的成本,我们也渐渐看到了收成期的希望,汽车销售收入在增长,亏损在收窄,随着车型逐渐丰富,能对整体收入起到正面作用。
而且我们还从蔚来的财报中看到比较有意思的一环,就是其他销售收入也录得29.7亿元的好成绩,较2021年度增长了175.9%。其实这也说明用户对蔚来的服务与周边产品的认可,在铺开服务/销售网点的同时,竟然这个伏笔也成了蔚来一个收入的增长点。不过有一说一,蔚来的换/充电服务确实在一些高速路上使用非常方便,蔚来APP里的一些商品质量和品质也确实过关(好吃)(不过价格也确实贵)。而且网上还有传,已经有一些企业向蔚来发去申请,希望与蔚来共同开发换电技术,或者直接采购该项技术,这里面也有望成为蔚来的又一财务收入增长点。
从目前来看,坚持换电技术开发已经是蔚来唯一前进的方向,而且也会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坚持发展没毛病。对于车型方面,随着ET7和ET5的相继面世,标志着蔚来的产品主打高端路线的大方向完美落地,剩下就是看产能和产品力。另外提一嘴,蔚来的产品较高定价让它有着稳定的单车利润率,面对新能源汽车价格普涨的趋势,蔚来还是能稳定产品价格,坚持不涨价,这也是这一优势的体现。
小鹏:
小鹏凭借P7的热销,在最终的销量大战中笑到了最后,以接近10万辆的新车交付数给2021年画上了句号。但在销量大涨的2021年里,由于单车平均利润偏低(平均售价偏低)的问题,就算交付了这么多车,仍取得不算太好的财务成绩单,不过亏损情况,整体还是较2020年有所改善。
接下来小鹏要做的肯定就是继续丰富产品序列的同时,提升品牌定位,或者说白了就是在中高端产品线上要做加法。2022年小鹏工作的重点肯定就是小鹏G9的一系列宣传造势,为品牌拔高做好准备。
而且小鹏还有一大领先于其他两家的优势,那就是有全栈自研的技术沉淀,除了自动驾驶领域以外,飞行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小鹏也有涉足,当然这些技术优势在短期内无法迅速转化为收入项,但从长远来看说不定会成为小鹏弯道超车的一着后手。
理想:
得益于理想ONE的大卖,理想的财务压力可以稍微喘口气,也给到理想更多规划发展的时间。理想接下来要做的其实就是延长理想ONE的生命周期,保持它在同级车型里的优势,同时丰富自己的产品线,稳扎稳打,起码在短时间内能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产品的方向,预计理想也会在近未来里会坚持增程式车型研发的同时,逐渐迈步向纯电或者更多能源形式的车型方向走去,然后还是得走品牌向上路线,理由自然和小鹏一样,毕竟卖高端车单车利润率更高的道理谁都懂。
虽然就目前来看,蔚小理已经在多方面和后面的大部队拉开了差距,并建起了服务网络护城河和技术壁垒,但这个三强在电哥看来也算不上绝对稳妥,它们短时间内无法攻破前面特斯拉筑起的堡垒,同时也要提防后方哪吒、零跑等精锐部队的追击。
与其想着如何快速消灭亏损,它们的老大都倾向于大步走的策略,并不会为了更快实现盈利而暂停在研发上的“军备竞赛”。
李斌在2021年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蔚来的研发投入会进一步提升。
何小鹏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小鹏累计研发投入已超90亿元,但在2022年单年的研发投入将会超过过去一两年之和。
可见在未来几年里,新能源汽车或者说智能汽车还将有一波技术飞速发展期,到底谁能在这波发展期里成功跑出,我们拭目以待。
(图/文:皆电 罗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