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如果结局能够是喜剧 让我怎么哭都可以

行业 发布于:2023-08-11 17:09:56

放眼全球,是谁先造出了自己的第500万辆新能源车?

不是特斯拉,是比亚迪。

8月9日晚,深圳坪山,这家中国车企迎来了历史性时刻——随着一辆腾势N7下线,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实现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

从第1辆到第100万辆,比亚迪花了13年;从第100万辆到第200万辆,比亚迪用了1年;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比亚迪仅花了半年;从第300万辆到第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

和增长曲线一样陡峭的,还有王传福嘴角微笑的弧度。

500万辆新能源车,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今年1~7月的数据:截至7月,比亚迪今年销量已经突破151万辆,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平均每天可以生产出7000+辆新能源车,而1~7月整个国内新能源车市产销量分别达到459.1万辆和452.6万辆,换句话说,在中国每卖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

非同小可的成绩。

而为了实现这个成绩,比亚迪花了20年时间。

卧薪尝胆二十年

二十年前的2003年,比亚迪还是一家电池公司。那一年,当比亚迪宣布要造车时,大家都觉得天方夜谭,各种质疑或嘲笑扑面而来,就连资本也唱衰:造车宣言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20%。

但比亚迪并没有因此气馁——

2005年,比亚迪推出首款车型F3,靠亲民的价格赢得消费者们的喜爱;2006年,比亚迪F3e问世,搭载比亚迪研发的ET-POWER铁动力电池,开始了新能源领域的探索;2008年,比亚迪推出行业首款的量产插混车型F3DM,采用双电机结构,这也是比亚迪第一代DM技术的成果。

到了2013年,比亚迪继续发布第二代DM技术,比亚迪秦顺势登场,第二代DM去掉了P1电机、转而采用P3单电机方案,动力与成本得到进一步优化。此时的比亚迪市场反响或许并不热烈,但是大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它的存在。

2018年,比亚迪第三代DM发布,首发搭载比亚迪唐DM,新一代DM实现了三架构混合动力驱动,性能突破的同时,还解决了二代DM纯电体验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全新的龙颜设计、DiLink智能网联系统,此时的比亚迪已经开始起势。

2020年,比亚迪在插混专用发动机、EHS电混系统、插混专用刀片电池三大核心技术迎来突破,先是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问世,随后搭载第四代DM-i动力的宋PLUS DM-i上市。这一代DM-i将此前的DM双链接架构与三大核心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以电为主、以油为辅的高效率动力,体验几乎与纯电车无异。此后,比亚迪的爆款一台接着一台。

2022年4月,比亚迪再次迎来重要的转折点——停止旗下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业务,彻底转型新能源车企。这一年,比亚迪如释重负,实现了业务大爆发,全年销量180.25万辆,同比增加149.88%。

于是,一个20年前被人嘲笑不会造车的电池公司,如今迎来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市值超过7600亿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新能源巨头。

说到这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不禁哽咽。

从结果回望过去,才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但唯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有多少个昨天在担心没有明天——

2017年到2019年之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2018年差点就走不下去了,”王传福说到,“当时中国新能源车这个市场插电混动的份额很小,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突破,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2019年,比亚迪的形势最为严峻,净利润只有16亿。“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的辛酸不易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王传福继续补充。

即便最黑暗的时刻,比亚迪还是咬紧牙关投入了84亿。那一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带动电动车市场由2B市场向2C市场转变,比亚迪乘势抓住这一市场变革,开始密集推出核心技术与产品。

熬过黑暗,光明如愿以偿。

眼光、坚持与胆量

优秀的技术、亲民的价格,是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能收获青睐的原因。

但比亚迪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还有更深层的缘由。

首先是敏锐的嗅觉和抓住风口的能力——

千禧年后,电池行业日渐饱和,彼时比亚迪虽然已在行业取得成功,但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出行领域。那时的王传福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当时中国已经有几千万摩托车用户、4亿自行车用户,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若干年后,这些人也许就是汽车用户。其次,今后汽车发展的方向是节能、清洁,而比亚迪的初衷就是探寻电动汽车的可能,这也是电池厂商比亚迪的一种延伸。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二十年,新能源车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让人不禁折服其判断。

如何抓住风口是其一,不当投机者是其二。

纵观比亚迪的发展历程,技术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早期的比亚迪和其它国产车企一样,因为缺乏经验,产品、技术大都来自借鉴。但是它明白,这只是快速入门的方法、而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作为指导思想,一直盘旋在王传福的脑海,比亚迪从不吝啬在技术研发的上的投资。

磷酸铁锂电池、DM动力、刀片电池结构、e平台、CTB车身一体化技术、云辇底盘、易四方平台,比亚迪的技术一直在进化,产品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不是走马观花挣快钱,而全力投入抓住某个锚点,并将其发展成核心竞争力,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为立身之本,这是比亚迪的成功法则。

最后,是勇于放下的精神——

论资本实力、论技术背景,世上还有那么多传统车企充满自信;但是论胆量,恐怕没有车企能像比亚迪这般。2020年,比亚迪销量跌至历史谷底,全年仅交出40.42万辆的成绩单,但比亚迪并没有疲于补上燃油车的作业,既然已经看准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市场渗透率机遇,比亚迪便果断放弃不擅长的燃油车体系,彻底放下。

成为全球首个停产燃油车的传统车企后,比亚迪换来2021年销量提升至72万辆、2022年直接突破184万辆的成绩。

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无论大众还是丰田,总给人大象转身、航母掉头的迟钝感,而比亚迪的案例告诉大家:不愿意卸下包袱,转身就不会轻松优雅。

比亚迪的经历,无论对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有不少的启发,或许这就是榜样的意义。

比亚迪的百尺竿头

再回到500万辆这个数字身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了吗,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是哪台车型?

腾势N7。

这是腾势旗下的全新中型猎跑SUV,共推出6款车型,售价30.18~37.98万元,新车不仅首发搭载云辇-A,率先运用智能底盘iADC+iCVC,此外还包括双枪超充、智能脉冲电池自加热、CTB车身一体化技术、e平台3.0等诸多技术...腾势回归之后,肩负着比亚迪品牌向上的重任。

这也预示着比亚迪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基本盘已经打牢,进一步通过子品牌继续攻占高端市场。

在品牌规划、产品结构上,比亚迪一直在不断优化自己,目前已经形成比亚迪、腾势、仰望、方程豹四大品牌。

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系列,覆盖了最常见的家用需求,从10万的秦到20~30万的唐与汉,王朝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已经收获了大批忠实用户;后来的海洋网络系列,则以更加年轻、更加活泼的设计瞄准了更年轻用户群体。

两大系列成功后,比亚迪继续借助回归的腾势迈向了更高的市场——腾势D9的热销已经成为现象级MPV产品,接踵而至的两款高端SUV趁热打铁,为扩宽品牌市场、拉升品牌定位继续做准备。接下来,比亚迪还有上百万的『仰望』品牌,而『方程豹』将探索更加个性化的市场。

比亚迪的多品牌战略将会一直朝着高端化进发,将第500万的名号交给了腾势,可见比亚迪对此战略的重视程度。

当然,现在的比亚迪并不是完美无缺。

虽然比亚迪在三电系统、车身结构上具备硬实力,但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诸如城市NOA、高速NOA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比亚迪依然有所欠缺。而这些已然成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比亚迪需要面对的挑战。不过,或许用不着我们担心,因为比亚迪走到如今,就是依靠不断鞭策自己进步。

近期,比亚迪投资芯片公司地平线、与激光雷达厂商速腾聚创(RoboSense)宣布达成战略协议、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合作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百度达成合作量产的行泊一体的ANP智驾产品和人机共驾地图等。依旧未来可期。

进步的,不只有比亚迪

比亚迪的进步,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反过来,比亚迪的进步,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

放眼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从卖出第1辆新能源车到第1000万辆,用了14年时间;但从1000万辆到第2000万辆,只花了不到一年半。

在产业规模上,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过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主导汽车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历史。新能源车改变了中国,如愿以偿实现了换道超车,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开始成为主角,强如BBA也在寻求与中国品牌的技术合作。欣欣向荣,莫过于此。

最后的最后,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活动现场,整整齐齐摆放了13辆热门新能源车型,它们全都来自国产品牌,包括:比亚迪汉EV、上汽飞凡F7、岚图追光、深蓝SL03、广汽昊铂GT、比亚迪海豹DM-i、蔚来全新ES8、长城哈弗骁龙MAX、奇瑞捷途大圣i-DM、一汽红旗E-HS9、极氪X、小鹏G6、理想L9。

而在这个在舞台的背后,比亚迪喊出了“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的口号。能够以老大哥的身份说出这句话,相信那一刻,王传福这一路走来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1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