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唱反调|零公里二手车——皇帝又一件新衣

行业 发布于:2025-07-24 16:33:10

车圈又上热搜了,这次是「零公里二手车」。

起因是《中国证券报》调查披露,极氪汽车曾将大量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辆当作新车,并以“限时优惠”等话术兜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最终引发大量投诉。

几乎同一时间,还有来自《路透社》的报道指出,哪吒汽车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通过“提前上险”等非常规手段,虚增销量超过6万辆。

这些新闻中涉及的车辆正是「零公里二手车」。

哪吒已经消声、但极氪反应很快,立马发布澄清,表示报道中提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虽已投保交强险,但未在任何车管所进行新车注册登记或上牌,与二手车交易存在本质区别,属于正常商业行为。

这一系列事件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不仅是因为它与消费者权益切身相关,同时它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原本潜藏于灰色地带的潜规则,正在浮出水面。

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

所谓「零公里二手车」,通常指的是行驶里程在1000公里内,未实际使用但手续齐全并已提前上险投保,即将进入流转渠道的“准新车”。

如果你打开二手车交易平台,随随便便就能看到很多里程不过百余公里、近几个月才上牌的“资源车/渠道车/准新车”,而这些车辆的价格仅为官网售价的8折左右,尤其是在季度末尾或是新车换代的时间点,大量“准新车”便集体上架。

其实“资源车”也好、“渠道车”也好,都是「零公里二手车」的话术包装。

其实这些“准新车”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它早已是汽车销售环节中的默认操作,只不过此前的范围与规模都有限,通常用于经销商缓解库存压力,但到了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期,尤其是价格战的加持下,这样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多严峻呢?

在今年5月一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访谈中,他就曾提到“零公里二手车是现在的一种行业怪象......有三四千家都在卖,非常乱”。

而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国二手车交易约1961万辆,其中登记未满三个月、里程在50公里以内的「零公里二手车」占比达到12.7%,而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据了超过60%的份额。

为什么「零公里二手车」越来越常见?

最简单、最直接的动机就是——卷销量。

多家媒体的报道,将这一车企销量增长的“猫腻”摆上了台面。

传统模式下,厂家通常都会给经销商制定月度/季度的销量目标,达成指定目标后,厂家会给经销商相应的返利,而这些数额不小的返利往往是经销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以价换量的内卷背景下,经销商们也面临越来越大的销售压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提到,2024年国内超过40%的经销商出现亏损,超过80%的经销商出现了价格倒挂,全年共有4419家4S店退网。

因此,为了达成销量目标、为了活下去,经销商们也会不择手段。哪怕新车并没有真的售出,但通过内部操作为车辆提前过户/上险,这些新车也会被记作销量。如果没有经销商而是直营模式呢?那就更简单了,自己就能给自己刷销量。

按《路透社》获取的哪吒汽车内部记录与经销商爆料,哪吒汽车的新车尚未出售就已自带了每辆车的保单详情及保险代理人姓名,经销商在找到买家后再办理保单过户。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卷销量”呢?

前面说到,如果经销商没有达到销售目标但又想拿到返利,就会通过提前上险的方式先刷个数据,之后再找买家或者出售给下游小型经销商。

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近年来出台了各种财政补贴措施,但高额补贴随时存在变动,经销商们会想办法尽快地套取补贴获利。

但最关键的是——销量数据的好坏,是车企品牌最核心的评价指标。

考虑到新能源品牌频频暴雷,销量能直接反应一家车企的生存状况,“活得都不够好”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一个品牌的信心,进而影响到消费决策。这也倒合情合理,若是看到某品牌的销量每况愈下,谁掏钱包前都会三思而后行。

于是乎,许多车企便选择通过“美化”销量数据来营造“品牌火热”假象,消费者出于信任与从众的心理,也更倾向选择“畅销品牌”。近年来车企的月销量海报、周销量海报,甚至上市时按天算、按小时算的销量海报,都是在强化这种消费心理,从而刺激消费者下单。

同样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也格外关注销量数据。在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车企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资本输血,不得不频繁冲击销量榜,以至于想方设法“优化”数据。即便打肿脸、也要充胖子。

反面教材——哪吒

自去年开始,哪吒汽车“人去楼空/老板跑路/员工讨薪”的新闻就已不绝于耳。

到今年6月,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即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被申请破产,其所持哪吒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0亿股权、桐乡合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1000万股权等被冻结,被执行金额超1.58亿元,名下涉及30余条限制高消费信息。

而这些都是哪吒自食其果——

据《路透社》调查报道,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哪吒汽车通过“提前上险”等非常规手段虚增销量超6万辆,占当时哪吒公布的总销量(11.7万辆)的一半以上。

媒体通过调查和采访发现,哪吒汽车在商品车辆正式出售前,就为这些车辆上好了保险,然后厂商提前把这部分汽车记作销量,从而完成月度和季度销售目标。更有经销商透露,哪吒从2022年底就开始采用这一做法,以获取即将在当年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甚至这些车型还有部分滞留在仓库里。

哪吒汽车会在兜售新车之前,先发给经销商一个记录本,这些记录包含了每辆车的详细信息及所购买的保单,还列出了保险代理人的姓名。经销商在找到买家后,可以参考这些信息将保单转移给新车主,办理保单过户。同时可以编造出交强险是附赠险的理由,届时再提醒车主保险将提前到期、需及时续保。

再回看2023年的哪吒汽车,当年哪吒销量最高的20个城市中,有17个城市的销量公司户占比超过40%,11个城市的公司户占比超过90%,而2023年国内乘用车交强险公司户占比仅为11.3%。

要知道,哪吒汽车在2022年累计销量超15.2万辆,不仅夺得当年新势力销量冠军,也成为了首个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新势力品牌,细思恐极。

一旦泡沫被戳破,只剩下一地鸡毛。

「零公里二手车」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吗?

即便如此,应该还是会有人发问,当「零公里二手车」传递到终端,消费者花8折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准新车,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车企冲上了销量榜、经销商拿到了返利、消费者低价买到了新车,这不是多赢吗?

这显然是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认知错位。看似多赢,实则俱伤。

若哪吒的例子还不足够说服你,我们就再继续分析。

首先说消费者,看似见到了大便宜,其实付出的代价一样不少——如今许多新车都会赠送大量购车权益,而这些权益往往与首任车主绑定,譬如说三电质保、免费充电或其它服务,一旦新车过户,这些权益很可能就失效;与此同时,由于中间已经过手,车辆出现问题后也会面临拒保或者维权困难等情况;同样也是因为过户次数,后期再出手时的贬值也更加严重。

如果消费者知情,还有余地去权衡风险与差价值不值得。更过分的是,有车企或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故意隐瞒「零公里二手车」的事实,通过各种话术将其包装成优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用户准备提车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新车”竟已购买过交强险,甚至已完成过户登记。

与此同时,「零公里二手车」的“高性价比”也冲击了真正二手车的价格,估价体系混乱,二手车商在收车时也会进一步向车主压价,使得二手车整体保值率下滑。消费者购车时占的便宜,卖车时又都吐出来了。

「零公里二手车」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吗?

再说行业视角,「零公里二手车」本质上也是内卷的另一种体现。或直接降价、或「零公里二手车」,大家都在以价换量,你想上桌,这牌你跟不跟?

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

当一家车企用「零公里二手车」打击同行的新车,也会倒逼其它车企也纷纷加入「零公里二手车」;当「零公里二手车」充斥市场,自家的原价新车反而更难卖,于是被迫继续「零公里二手车」。最终,销量变为虚造的数字攀比,进一步加剧内卷。

往上下游看,当「零公里二手车」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车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则会进一步下降,利润成本再被传导至供应商,而供应商为了活下去就会开始铤而走险。

如果我们继续把视角扩大,虚假的销量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还破坏了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出现误判,造成行业资源配置的扭曲。

如此循环,整个行业都将进入困局。

警惕对虚假繁荣的无意识支持

为了遏止虚假的销量数据和不健康的竞争,今年5月,商务部就率先行动,召集行业机构及车企召开闭门会议,明确要求强化全流程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维护消费者的正常权益。

同时,工信部拟协同相关部门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从源头进行规范管理,封堵“上牌-过户”的速成通道。车企也在同步发力,比亚迪、奇瑞等车企则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

这套组合拳正在试图将内卷的车市拉回正轨。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我们应当认识到「价格很重要,但价格不是一切」,车企或经销商的目的,就是企图用显著的价差让你觉得“有漏为什么不捡”,但我们可别忘了这背后的权益损失、质保漏洞、维权成本、残值贬损,这些风险与“便宜”相比又是否值得。

消费可以是很个人的行为,但所有的个人行为加起来,也足以改变环境——什么样的消费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反过来说,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环境。只有当行业回归健康竞争,当消费者意识到“伪福利”的真实成本,才能避免一起步入一场虚假繁荣的闹剧。

+1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