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汽车专访:关于ES33和R-TECH的一切

行业 发布于:2021-03-25 09:54:06

3月18日,深圳大运中心,上汽集团召开“R品牌共创者生态大会”,会上R汽车携手供应商伙伴带来了品牌全新的技术概念“R-TECH高能智慧体”以及一款全新车型ES33。

此次大会,R汽车家族新成员ES33完成全球首秀,作为基于R-TECH高能智慧体打造的首款车型,R汽车强调ES33并不只是一台新车,而是代表了一个新物种,即“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新造车理念,而这款车型最快将与2022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发布会结束后,R汽车接受了媒体的专访,参与人包括上汽乘用车总经理、R汽车首席共创伙伴杨晓东,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R汽车CEO俞经民,R汽车首席运营官姜辉,里面也爆料了R汽车的品牌与产品战略,专访内容如下:

提问:今天公布了很多共创合作者的名单,最后一排列出来挺震撼的,这是一个生态大会。之后和这些伙伴会有怎么样的深入合作?比如说跟特来电的合作会有什么特别的?

杨晓东:特来电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现在准备在家庭充电方面落地具体措施,首先在某些社区尝试社区智能补电。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它可以在小区里集中,就像宽带入户一样实现充电入户,我们通过智能分电站,为小区铺设线路,给小区的车主提供充电服务。同时,我们还能实现反充,打个比方,车主晚上充电是两毛钱一度,白天卖给特来电可能就是五毛了,这个时候汽车就变成了一个储能装置。这就是社区智能补电,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充电,而是一个智能充电网络。

刚刚我还提了另外一个概念,叫自动补给机器人,我们也在和一些公司合作,到时候你家里没有充电桩的,我们就可以让自动补给机器人,上门为你加电。未来这些都会一点一点来落实落地。不过,不可能明天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它有一个路线图,这些都是一些先进的理念,R汽车愿意尝试和探索这些新的服务模式,所以不是充电的概念,而是智能补能生态。

提问:刚才我听杨总谈到可充可换,因为充电模式和换电模式在业界一直争论很大,一般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个人用的电动车不会用换电模式,像一些出租车,比如在广州有一些出租车用换电模式,因为出租车需要运行,如果车既可以充电又可以换电,那在设计中就有问题了,因为换电要非常快捷的,两分钟就要换电,非常快捷地把电池取下来再装上去,会不会增加成本?

杨晓东:成本肯定是增加的,不过我们认为电动车补能是非常重要的,补能是一种服务,是对用户负责,所以我们愿意为此增加一些成本。

换电现在比较多的场景是TO B,主要是换电站建设的原因,我们现在的换电站通常都是固定场景的,成本投入也比较大,出租行业或者租赁行业比较愿意承担这个成本,比方说出租车,没有换电之前只能运营一班,现在可以两班倒,人休息车不休息,利润变高了。

但是TO C的话,用户需求没有那么迫切。第一,家里可以慢充、充电站可以快充,如果正好附近快充慢充都不方便的话,那么换电也是比较好的选择。第二,譬如周末想去杭州,电量已经用完了,这时候可以去换一个电量更高的电池,原来是600公里续航的,可以换一个1000公里续航的。第三,从商业模式来讲,用户可以选择买一整辆车,也可以选择买一个不包括电池的车,电池可以月供。现在MARVEL R已经在尝试这个模式。

提问:今天晚上看到很多新技术,尤其是全球率先量产的英伟达芯片以及首发的激光雷达,这些新技术意味着新亮点,同时也意味着不稳定与挑战,作为一个DEMO很容易,但是要保障实现稳定可靠量产的话,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R汽车将用什么措施推进来保证新车的量产?

杨晓东: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是我们认为创新一定是有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否则也不叫创新。

我们今天讲了英伟达的全球首发芯片;还有一个是中国区首发的4D成像雷达;还有全球首发量产的业内最顶级的Luminar激光雷达,它的创始人就是天才Austin,17岁开始创业。确实这些东西今天都没有量产,但是这些是全世界最顶尖的玩家,如果他们不会成功,我认为其他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在他们之上。

创新,一定是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但创新就是一定要不断探索。科技兑现想象,如果你等成熟了再去用,那你永远不是科技兑现想象,我们一定是想方设法率先兑现大家的想象。

提问:上汽和地平线的合作非常受关注,现在普遍认为中国自主芯片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推进,您认为作为整车厂需要做什么?扮演什么角色?

杨晓东:上汽乘用车在2月份和地平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地平线芯片的联合开发工作,也已经在推进了。第二,确实像你讲的,芯片的产业链非常长,从原材料、芯片的设计、封装、测试,还包括围绕这些产业链的设备,测试设备、工具链,挑战很大,所以如果要国产化的话,我认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时间。作为主机厂来讲,上汽乘用车希望能和这些合作伙伴更深度、更直接地去攻关这些问题。

提问:第二个问题,您认为现在汽车算力还有多少提升的空间?

杨晓东:首先,算力提升一定是有摩尔定律的,摩尔定律一定会有极限,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极限,就比如芯片到3纳米,可能是一个极限。这时候如果要增加算力的话,要用一些技术方案来解决,比如说分层式。

第二,我们认为算力也不需要无限大,实际上算法和算力的匹配和数据回路的训练更为关键,不是算力越大就越聪明,关键看你的数据回路和神经元响应的速度。目前大家能够看到的算力就是1000 TOPS,我认为今后可能也会再上去,但是不是永远会上去,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值。现在有一种说法,到L5大概需要2000 TOPS。

提问:看到今天生态大会上的这些黑科技,我对明年上市的新车很有信心,包括技术领先性、性能、品质等方面。我想问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最近大家都特别关注用户运营,R汽车从亮相那一刻起就说要做共创者。这其实就是在做用户运营,我不知道我们的用户运营有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考?有没有一个详细或者长远的规划?

姜辉:感谢您的问题。 R汽车从成立之初,我们就把用户运营当做是整个品牌的精神,或者说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目前我们也是从各个角度在和用户共创。

首先,在产品上,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ES33,从造型到配置到整个对产品的定义,都是我们和用户一起来做的,过程中有很多次的沟通,每周都会跟用户做一些交流,基于大家对将来产品的理解来做共创。

第二是在商业模式上,我们成立了用户智囊团,而且这个智囊团队伍在不断增加,一开始是在上海,现在已经覆盖到全国的各个城市。作为我们来讲,整个新模式、新零售体系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这当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们的用户智囊团很积极地在帮我们做改进和优化。

第三,我们围绕用户在做一些用户权益的设计,有一些做积分,有一些围绕用车权益的规划。过去我们是TO B的想法,我们自己认为用户喜欢什么我们就去做,但往往用户不认可。现在我们更多是和用户一起共创和探讨,看怎么样的方式能够让用户喜欢。

第四,我们的品牌信念是“用户即伙伴,出行即服务”,也就是要围绕用户用车当中的各个触点来思考用户最需要的服务是什么,我们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在这些用户最需要的触点上。比如,R汽车在上海的虹桥机场就有专属的充电服务区,解决了用户在机场停车充电难的问题,用户开车到机场之后,就把车给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比如到深圳出差,可以在深圳的机场开走一辆代步车,将来我们会陆陆续续在全国的很多机场布局服务区。随着用户越来越多,R汽车的用户权益也会越来越广。我们目前想的和做的,都是围绕着用户在出行中的需求来做的。前路漫长,我们希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与我们一起探讨,做一些共创,所以我们今天的活动也叫共创者生态大会,这是它背后的意义。

杨晓东:我再补充一下,我们讲科技兑现想象,是兑现谁的想象?是用户。我们认为用户有两个需求,一个是产品需求,产品本身给他带来的满足,自动驾驶也好,智能座舱也好,都是来满足用户需求的。第二,社交需求,因为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大家能够在一起共享,把资源拿出来,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未来我们不是以主机厂为主导,而是主机厂提供平台、资源,让用户自己来管。我们将通过触点形成一个数字化的镜像,从而更了解用户需要的是什么。

提问:第一个问题,我们刚刚讲到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除了这个还提出了硬件 “即插即用”,具体是指哪些部分?是自动驾驶的芯片还是智能座舱的芯片?第二,今天说的PP-CEMTM,我们用了全栈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国内品牌比较少提全栈自研,特斯拉和小鹏有提,背后可能是很大的全栈自研的团队,我们在全栈自研自动驾驶的团队方面达到了怎样的规模?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团队?

杨晓东:全栈自研主要是在算法和数据闭环上,包括数据的训练、雕塑,形成闭环,构成算法模型。当然这个工作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合作伙伴,不可能啥事都自己做,但关键是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是我们自研的,形成我们自己的能力,而且基于这个能力,我们会不断进化。

姜辉:我来讲讲硬件升级,传统车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并且是主机厂给用户定义产品,高中低配,给的不一定是用户需要的配置,我们强调的就是产品由用户来定义,软件定义大家都很理解了,我们现在是硬件也可以由用户定义。举个例子,电池讲可充可换,如果用户一开始买车的时候没有想好买什么样的电池,需要多长的续航里程,他不需要付出昂贵的1000公里续航的购买费用,可以先买一个小一点的,600公里续航的电池,后续如果不够用,完全可以升级到800公里、1000公里,这都是可以的。而且我们的电池在出厂前都会帮用户匹配好,用户即插即用,只要到我们的换电站,通过预约的方式,这几个电池都可以随时换随时走。

第二,芯片到底多大算力是极限?现在大家都在讲1000 TOPS,也许以后1000 TOPS也不是天花板,可能会更多,我们给大家留下可能性。如果将来做到L4、L5级别的智能驾驶,算力不够,也是可拓展的。

第三,配置可以像乐高一样可插拔,我们不会在出厂的时候,按照高低配设置产品,而是根据用户需要设置,用户将来可以在我们的商城里选择他需要的配置、AIoT智能硬件,我们会打造这样的产品生态。现在我们也在找很多设计团队,包括其他品牌伙伴来共同打造生态。我举个小例子,现在车上的手套箱空间经常是浪费的,以后我们会在手套箱里预留好通讯和充电接口,有些女性用户可能觉得这个地方放化妆盒比较好,用来放化妆品,她可以在商城上选择化妆盒放在这里。有的新手爸妈用户可能需要带宝宝出行,可以给小朋友放个热饮料。这就变成了一个可延展的空间,而且充满想象,类似这样的自定义将来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展开了。

杨晓东:现在还有很多东西没讲,黑科技有很多,用户可以自定义智能硬件设备,我们预留接口和通讯协议,提供足够的带宽,用户插上去就可以用了,比如说想玩游戏,游戏手柄插上去就可以了。

零束是上汽集团的软件中心,智驾中心也是上汽集团的智驾中心。零束是一个全栈云管端SOA,包括智舱与智驾,智驾是其中非常核心的一块。但二者本身都属于同一个集团,也是上汽乘用车的智驾中心和软件中心。

提问:我们会有自己的换电站吗?

杨晓东:我们会建,但不一定是自建,可能会合作,也可能会自建。现在上海出租车的换电站已经开始启用了,不是自营的,是和头部企业奥动新能源合作的。

提问:第一个问题想问晓东总,这几天确实是好日子,活动特别多,很多车企这两天纷纷发布年报,今天还是奥迪的年会,两个不同的企业,有两个相同的点,第一是全押宝中国,因为中国市场份额提高,第二是都转向电动化,预期到2025年在中国要卖一百万辆电动车,电动车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新势力,R汽车也是以国家队新势力自称,面对这种跨国车企的竞争,我们启动还算比较早,当这些百万量级的巨头押宝电动车,我们的胜算在哪里?

杨晓东:第一,我感觉这个行业有点像“大跃进”,我也可以提过两年一千万,提数字的很多是职业经理人。第二,R汽车想做的是“科技兑现想象”,就是想做特斯拉做不了的,苹果有可能做的事情,因为它是智能车,智能数字化产品。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想请问俞总,今天推出的ES33是更加划时代的车型,我想了解除了这款车之外,R汽车之后的产品规划,能不能相对具体介绍一下?第二个问题,因为智能汽车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数据驱动,特斯拉现在的存量优势也给数据驱动带来很大帮助,我想知道R汽车有没有一些阶段性的销量目标?

俞经民:我们今天带来的是R汽车的第三款车,杨总已经做了承诺,明年下半年上市,压力巨大。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这款车不是模型车,不是单纯的概念车,是可以量产的概念车,这个节奏我们还是有点把握的。第二,R汽车推出的第一款车是去年8月13号上市的ER6,它很有特点,续航达到620公里,充电15分钟能跑200公里,所以销量还是蛮稳定的,逐步往上走。今年1月份这款车有很多订单和交付量。到今年2月7号我们做了第二款车的发布,首款5G车MARVEL R,推动2月份、3月份销量都往上走,而且从价位段来看,用户完全接受这样一款中高端的产品。可靠的三电技术保障是基础,还有一个关键是智能,所以MARVEL R 26.98万带R PILOT智驾成长包的车型占总销量的19.5%,23.98万的PRO版占42%,Model 3也就是这个价格。可以说MARVEL R在这个价位中是最好的SUV,而且5G-V2X各方面的升级是实实在在惠及用户的。R汽车的第三款车ES33今天大家看见了,明年肯定上市,我希望还能快一点。所以希望杨总加油,新车能不能明年6月份就上市?ES33我们保证明年交付给用户,从现在到交付这个过程中和用户共生共创共长,整个生态都和伙伴一起来做。我跟姜辉讲,作为新势力的国家队,新势力的特点要保持住,可能车不多,但是一定要形成突破,在ER6、MARVEL R、ES33的基础上突破。我们希望所有产品的基础,就像今天跟大家讲的一样,是高能的智慧体,不再提平台、架构,这有点old,平台和架构是分布式的,跟刚刚大家提的问题是格格不入的。真正的AI一定是数据喂养,有算法的迭代,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新产品不再是原来分布式的,也不再把它称为平台架构,而是叫高能智慧体,只有新物种,才有这样的可能性,谢谢你的提问。

杨晓东:我再补充一下,刚刚讲的不只是上汽乘用车的划时代产品,这款产品出来应该是全球的划时代产品。不管是它的造型还是内涵,还有它的技术都是全球最顶端的,甚至是还没量产的。第二,俞总说R汽车的产品很受中产阶级欢迎,意思其实是家庭比较殷实的用户,或者说特别喜欢尝鲜的用户都很喜欢。

俞经民:我个人认为,20万之上的价位可能是一个升级很明显的门槛,中产阶级会喜欢,20万、30万、40万价位的车型,都是有真实的客户需求的。第二,未来销量有没有确切的数字?当然会有,这不是我决定的,是用户决定的。而且推出新车不光要符合用户的需求,还要看市场环境,这样才能长远地往前走,所以高能智慧体会不断升级迭代,我们业务的架构和用户沟通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也要不断迭代和进化,谢谢你的提问。

提问:一些厂商有些概念车像量产车、量产车像概念车,硬件很潮,外形也很简洁,跟传统车有很多不同,你们在零部件供应和生产上是不是有特别的要求?有没有做一些生产的升级准备?请杨总介绍一下。

杨晓东:从上汽乘用车角度来讲,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跨国企业,我们是唯一一个海外销量能占总销量的20%的中国车企,而且我的产品很多都是进入高等级的市场,比如澳大利亚、欧洲。在某些市场尽管我们只有一款车,比如英国、挪威,但单月销量是前三名,所以今年预期我们在欧洲市场还会进步。我跟澳大利亚媒体从打架开始认识。我在悉尼受采访的时候,媒体问我中国车安全是几星级,我说三星级,他说不行,澳大利亚就要五星级。我说我的造型很好、性价比很好,他回了我一句话,说你们中国车不关注安全。当时我在会上给他一个承诺,我们两年之内进入澳大利亚的车全部将是五星级,而且不光是澳洲五星级,还是欧洲五星级,是最高等级。现在我们在欧洲销售的两款车,都是欧洲五星级的安全,我们的架构和生产线早已经准备好,目前中国没有其他哪家车企能够做到欧洲五星级安全的产品。我们去年去了欧洲,德国、法国的媒体评价非常积极,这款车的出现一扫过去欧洲人对中国车安全和廉价的担忧。我们在品质上早已经准备好,之后再进一步升级,未来智能车对生产线的要求可能还是有点不一样,我们要把上海临港工厂打造成高端纯电数字化工厂,做全球的标杆工厂,如果大家明年过来看的话,它会是一个崭新的工厂。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品质问题,上汽集团出品,这恰恰是传统企业出身车企的优势,规模和品质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以前讲过R汽车叫双优生,现在的车企有没有在创新的路上和品质的路上都拿“优”的?我们就是要探索这一条路。中国汽车到欧洲去,还要达到欧盟的标准,车的用料80%以上是要环保的材料,也就是说我们开发一款车的时候,供应商提供的用料就已经在这个标准中了,开发中都已经标识出来,所以现在出口的两款车都达到欧洲标准,这个在全球目前也没有其他车企达到。第三,还要符合欧盟的个人隐私保护标准,为此我们在开发当中专门找了一家欧洲的公司合作,所以车子出去是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我们的车不管是在数据安全上还是品质上,那都是杠杠的,至少是代表中国汽车走出去,没有为中国制造丢脸。大家可以看去年10月份德国最权威的汽车媒体的报道,有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这个的。我们现在在海外发展得很好,这本身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就是要保持这个优势,不管是规模的优势还是品质的优势。

提问:我是来自电动邦的,有个问题想问晓东总,我们知道上汽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不管是销量还是营收,R汽车如何与原有的品牌进行协同?包括不同定位的区分。

杨晓东:这个问题非常好,第一个,纯电智能车是蓝海,现在不怕入局的品牌多,而是怕品牌太少,因为这是一个蓝海,现在品牌还太少。第二,我们在两条跑道齐头并进,传统跑道我们在跑,创新跑道也在跑。传统跑道需要的是规模,必须要有规模。特斯拉为什么降价?我们的理解是,特斯拉市值1万亿,它最不能忍受的是苹果的市值2万亿,将来苹果造车,这2万亿市值的手机市场会抢走多少用户。第二,智能手机已经没有想象空间了,衣食住行整个生态就是在“行”这一块是比较缺乏的,苹果要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一定要往“行”的方面拓展它的业务。基于这两个点,我们认为苹果要入驻汽车行业,概率应该比较大。刚才我讲了,我们要做特斯拉做不了的,或者说苹果会做的事情。

苹果入驻,特斯拉确实有点担忧,因为苹果有硬件、软件、第三方开发者生态,全球有1700万开发者,中国400万,它还有自己的生态圈。我们也要在创新方面的跑道去跑,R汽车能够为上汽乘用车2C的转型、创新的转型闯出一条道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上汽的品牌并不多。

提问:今天我看发布会的时候关注到了一个研发的数据,我们有一个5年200亿的投入,这是很高昂的研发成本,怎么实现这个成本的摊销?

杨晓东:规模是我们的优势。我刚刚讲了,我们传统的跑道也在跑,很多背后的服务、职能、架构,本质来讲还是可以共享的,所以规模很重要,必须要有规模。我们国内有四个工厂、海外有两个工厂,一共六个工厂。

提问:现在大众和吉利都在想办法把自己的架构、平台开放给其他的品牌,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打算?

杨晓东:目前还没考虑,但是不排除。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有想象空间,关键是第一,利弊在哪里?第二,时机在哪里?今天对我们来讲,我们的E2架构是最先进的,首先要确保我们有全球最优秀的科技落地,这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

提问:问一个品牌方面的问题,刚才提到传统方面有荣威和MG,一个是家庭化,一个是年轻化,那么在创新跑道上,R汽车是怎么划分定位区分的,它的最高售价规划是多少?

杨晓东: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一个,我先讲大势,纯电智能车这个赛道现在是蓝海,R汽车的出现不是多出了一个,而是市场上这样的品牌本来就很少,我们增加了一个。对上汽来讲,可以说叫左右开弓、双剑齐发。第二个,从定位上、用户上、运作模式上来讲,R汽车和其它传统的品牌都是有区别的,所以应该说有足够的差异化。

提问:有个问题想问杨总,因为今天的ES33是首次亮相,想先请杨总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车大概是什么尺寸,什么级别?第二,就像您刚才所说,这台车对于R汽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款产品,因为它集所有科技于一身,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跨界的车型,而不是选择走量的车型,或者说传统的轿车和SUV?

杨晓东:我们已经观察到,第一个,纯电智能车是一个新物种,不能用传统的体量大小或者车型来区分,所以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第二,如果一定要和现在的车型理解在一起,你可以理解它更像一个轿跑SUV。轿跑现在是年轻人和追逐科技的消费者很喜欢的一种车型,这几年总体来讲,市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所以轿跑是一个主流市场,这款车也一定是一个主流市场。第三,在今天从纯电车和传统燃油车上来区别,我们看的是价位段。比如,R汽车的纯电车定价是在20万-30多万,那我们希望我们的纯电车可以代替这个价位段的传统车。所以我们说用户运营、电池补能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就是这个道理。

俞经民:这辆车的销量可能会十分大,因为30万这个价位段有很大的需求量。中产阶级换车不会买20多万的,会买30多万的。还有关于硬件的升级、软件的升级、共创的生态,在这一年时间中还会有很多的变化。我们的最终价格还要和用户互动来决定,但就是那个价位段了。

杨晓东:20万-30万的价位段在中国有400万销量的市场。

俞经民:20万到25万,25万到30万,30万到45万,每一个价位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恰恰不担心30万这个价位段,如果有100万辆的纯电车消费也不稀奇,因为市场有需求。我们不会因为R汽车的产品卖到到30万这个价位段就担心销量,我们需要担心的是有没有get到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从造型到智能驾驶到全栈解决方案,这些能不能持续往上升级,决定了R汽车真正是一个新物种,而不是做秀。

姜辉:这个问题我也补充一句。我们的产品是和用户共创的,所以在产品打磨过程中,我们也真的经常和用户做交流。现在R汽车主流用户,80后占的比例相对更大一点,年轻一点的90后,还有一些追求新潮的70后也都有。MARVEL R上市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买的新车已经不是家里的第二辆车了,很多是第四辆甚至第五辆车,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这样的情况更普遍。这个情况给到我们的反馈就是,他们后面再换车的时候,是不希望再去选择一个和曾经自己开过的轿车、或者很传统的SUV,他们就喜欢有个性、与众不同的车。这也回到刚才杨总和俞总提到的,这辆车将来在市场上的表现,我们是很有信心,很有期待的。

第二,我们在分析客群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这个时代最大的用户群体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再过三四年就会慢慢成长起来。前两天杨总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表达,他说这些更年轻的用户是非常有个性的,可能不太想再去买一个自己的爸爸妈妈曾经开过的车。当然今天又想了想,可能有些品牌,比如说有些老师提到的所谓在中国长期霸占行业地位的品牌,它们的车可能已经是爷爷开过的车了。所以对这些年轻用户来说,他们对这些车子已经没有感觉了。我们在做智能纯电车这条路上发现,随着客群的变化,最后诞生的产品可能跟原来大家的理解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杨晓东:我补充一下。第一,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是按照天性而来,我们要充分理解。第二,这个市场足够大,我们瞄准的是20万以上到30几万这个价位区间,在中国今年是400万辆的市场,而且纯电智能车的差异化已经足够明显,消费主力已经是80后、90后,再过五年00后都要上来。

俞经民:我们已经出口出海,在为国争光了。不光我们在发力,所有人都在发力,集团相关资源都在发力。刚才讲了特来电,全世界还有第二家特来电吗?你说它是充电企业,它说自己做的是能源管理。现在中国有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收费,怎么安排?如果只是靠去堆积电量让续航更长,作为厂家会觉得很丢脸,因为这是个悖论,电池是有分量的,本身也要消耗能源。所以不光是我们,也有些企业在一起发力。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要拿出创新方案,刚才问到了换电充电,换电和充电其实不矛盾,都在往前走。奥动在上海给出租车网约车提供换电,20秒钟就能完成一次,所以不光上汽在发力,还有好多中国的创业者也在发力。现在电芯方面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性,最后会拿出TO B和TO C的方案。杨总拿出的方案是硬件可插可换可升级,软件可买可卖可定义,生态共享共生。电池可以升级,这样下来用户模式也就不一样了,用户获得的成本也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的服务路径都不一样了。

杨晓东:刚才讲的零束的云管端的SOA一体化的全栈软件平台,4月在上海要正式发布。这个软件平台是原始化的,可以由用户去定义,就像搭积木一样,搭成一个庄园或者房子,可以自己去编程,就像苹果手机的应用一样,第三方也可以上去定义,用户也可以去定义。这个SOA是向全产业链开放。

俞经民:晓东总说的是上汽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零束是我们上汽的软件中心,有很大的开发力,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我们这一块和零束很紧密,浑然一体。

杨晓东:零束总经理也是上汽技术中心的副主任,我是技术中心的主任。

提问:在产品方面我们和蔚来有些相似的地方,也可能和智己汽车有一些重合的业务,我们有没有什么在差异化竞争方向的战略?

杨晓东:你看所有的车最终都像车,汽车和马车也像,四个轮子。如果一定要说差异化的话,还是要回到使命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叫科技兑现想象。

俞经民:你继续观察我们,我从品牌名字上给你一个反馈,蔚来名字起得很好,你有没有未来?智己的名字起得很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汽车,我们很关注特斯拉,也很关注苹果造车,苹果咬一口以后什么感觉?就是R,这是我们要的。

提问:刚才大家提到了命名,ES33这个命名背后有什么含义?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智能驾驶,因为前几天友商提到了明年L4自动驾驶技术可以上车,但是现在在道路和法规障碍下,有些观点认为国内品牌的步子迈得有点大,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第三,关于市值,昨天宝马的财务董事也提到,乘用车企的市值是有被低估的,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杨晓东:首先,ES33的命名,E代表电动,S代表SUV,33,则代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二,现在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根本不可能。L4级自动驾驶基本上接近完全自动驾驶,它和L5级自动驾驶的区别实际就是场景不同。L5级自动驾驶场景下,是人不用坐在前面,而L4级自动驾驶场景下,人还要坐前面,但基本上不用人为干预。当然,我也可以告诉你,我们的车的配置是可以达到L5级自动驾驶的,但是现在说这个没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你现在看到我们这款车上的配置是最先进的,不管是英伟达的创始人,还是Luminar的创始人,现在都是走在行业最前面的。他们对上汽有信心,否则不会把产品首发的机会交给我们。他们肯定也会进行评估,他们会找实力相当,比较相称的合作伙伴,就像找另一半一样,要门当户对的。这些全球最牛的公司为什么找到上汽,把全球首发的机会交给上汽?这些世界级的企业对上汽的理解,其实就代表了外部市场看好哪个公司,就愿意跟谁合作,愿意把最先进的东西拿出来。它们合作拿出来的产品就代表了最先进的行业水准。

提问:很多人认为,跟特斯拉、小鹏这些新势力品牌相比,传统车企的市值是被低估的,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杨晓东:如果炒股票的话,我建议大家不要去炒,换手过于频繁的话肯定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只有长期持有你看好的可以增值的股票,才有可能真的实现增值。股票的价值当然也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但它背后还是资本在起作用,所以千万不要跟风。同时,也不要只看到股票一个阶段的价值,关键看它背后的逻辑。我相信有价值的股票总会到达它应该在的位置,王者肯定会回来的。

俞经民:回到自动驾驶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不会完全按照所谓的L1到L5去划分。经过多年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以及探索,我们认为自动驾驶主要解决的是一个个场景,就像刚才杨总发布会上提到的自动驾驶。目前市面上的自动驾驶技术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靠雷达或者摄像头来实现。在中国,自动驾驶方面也有优势,比如MARVEL R的5G V2X,有高精地图;再加上刚才杨总也很详细介绍了中国首发PREMIUM 4D成像雷达,再加上最好的激光雷达。从上汽角度来说,我们是用全球视野来集成这些优势资源,来解决更多的出行场景。我以前有幸见到过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他们公司造出来的虚拟机器人,非常的漂亮、逼真,精细度做到可以看到汗毛的程度,所以说大家的技术都在往前走。但是现在要打造自动驾驶为主的智能车,还是得一个一个场景去做、去解决,大家还是一起往前冲、一起努力。

杨晓东:相信今天这个发布会过后,会有很多人去找英伟达这些合作伙伴。所谓的L4级自动驾驶也好,L5级自动驾驶也好,说起来实现还是很远。大家把我们这个车理解成能达到L5级自动驾驶也是可以的,因为它的场景会不断扩大,至少从这些合作伙伴的产品先进性上这一点上,今天来讲已经可以说是最先进的。第二,看问题要从全球来看。回到市值的问题,特斯拉Model 3去年在美国销量降了35%,而且在大众ID.3和ID.4出来以后,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就不是销量第一了,只有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不一样,它的增量全部是在中国。全球没规模所以它要降价,一看中国是好地方,先在中国降价。如果倒过来说,没有中国这个市场的话,它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市值,所以不要看一时的市值。我刚才说了王者归来,做双优生很难,尤其是品质、规模和创新上都是双优生更难,但是我们有优势,在相对欠缺的地方我们也要去补上。这些只是个人观点,不要因为这个炒股票炒坏了,股票投资还是要看长期。

提问:我想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俞总,R SPACE城市异想空间已经成了魔都新晋网红“打卡圣地”,跟之前的规划相比,下一步有什么安排?第二个问题问姜辉总,因为咱们的技术非常领先,但是涉及到用户的隐私,比如激光雷达成像在路边拍到不该拍的,在环境的隐私这方面我们有没有保护措施?第三个问题问晓东总,我比较惊讶的是发布会的时间特别短,专访时间特别长,为什么发布会不多讲一点?

俞经民:能够在黄浦江东岸、东方明珠正前方的“魔都魔心”之地建起R SPACE城市异想空间这么一栋房子是前所未有的,能够占地1800平,房子是200平方米,也是在杨总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下才挺到了今天。我们是去年8月份建起来的,得到了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支持。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上海科创策源地感觉的地标建筑,而且也有众多的媒体和用户在这里一起进行了很多的互动和交流。原来计划是开到今年3月30日,最近我们又申请延期六个月。这点上姜辉开始挺紧张的,因为马上到上海购物节了,但是光在上海也是不够的,所以4月份R SPACE城市异想空间会开到北京。我们在第一天设计R标的时候,设计出R SPACE的造型,杨总第一眼就看中了,我们就马上往前推动。从一开始我们的初衷就是这个建筑地标的影响力要超过“大黄鸭”,所以R SPACE只在上海,绝对不行的,所以4月份要开到北京SKP,然后再开到广州、深圳、杭州、成都。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深切了解到R SPACE,所以往后在里面举办的活动,也会吸取在上海的经验,做跟人文、艺术相关的活动,不光是一个汽车出行方面的交流,还会继续推动我们R汽车科技兑现想象,让用户从喜爱到信赖的内涵。

姜辉:我来也简单回答一下你刚才的问题。首先从标准上提到了,我们是满足欧洲用户隐私标准的,这肯定是比国内的要高很多。第二,我们这家企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非常注重用户隐私,比如前两天的315晚会,当天晚上俞总就打电话给我,我们在用户隐私这一块有问题吗?我马上汇报,没问题,为什么?实际在设计之初是考虑过,后来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它可能涉及到会侵犯用户隐私,所以我们就没有做了。第三,在我们本身的设计上,对于上汽来讲,所有的数据回落是在上汽集团内部,我们有数据中心、数据湖,所以我们的数据都是在自己的体系里。基于刚才讲的这三点,应该能让各位老师放心。

杨晓东:数据安全是我们打造智驾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大家可以放心。刚才你问我们为什么发布会会短。因为在我们看来,发布会就像上一堂课,不能超过45分钟。今天的专访,我们和各位媒体老师实际上不是采访,我认为更多是一种交流,交流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因为大家不是经常见面,看到你们来了很高兴,希望能够用心地畅快交流,所以今天不预设问题。今后上汽乘用车所有媒体专访,都不预设谁来提问,提问什么,大家就用心交流。也希望各位媒体老师写文章的时候稍微手下留情就可以,我相信各位媒体老师也会爱护我们。

提问:您刚才提到我们用了很多的顶尖供应商最前沿的产品,这是不是会提升我们的整合能力、集成能力以及团队的要求?整个团队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潮流,工作机制对比以前有什么不同?另外刚才俞总说我们的R SPACE要进驻北京SKP,现在很多新品牌在各个城市优质地段的抢夺是特别激烈的,咱们对地段的要求或者说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杨晓东:这确实对我们团队的挑战很大,但是必须要过这个槛。作为自主品牌龙头企业,上汽集团又是第一大集团,我们不去挑战,谁去挑战?所以这对我们来讲是当仁不让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困难再大,我们都要去克服。

俞经民:去年年底大概商圈店覆盖到了40个城市75家店面,不能晚于6月底建成100家,到今年年底我们努力冲刺200家。现在进商超,我们也是经过很多调研选定的,因为我们还是蛮受欢迎的,特别是销量增长、客户多了以后,包括我们的MARVEL R,23.98万的价格在市场上得到了比较好的反馈。面对终端用户,我们是想能够融入大家的实际生活。现在商业地产也比较发达,不光是购物场景,如果是单纯采购的话,只要电商网络上购买就可以,但是商超会有很多带小孩、带家人出来一起游玩、购物、聚餐的场景,这对我们这些新品牌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它只是是触点,后面要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主题化,一定是往前走的。上海在打造直播之都、电竞之都,当然也是在往上走。以前商超或者中高级的商场,一楼原来都是卖化妆品,现在几乎没有了,所以它们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也是应运而生,在往前走。这只是一个端口,我们跟用户的每个接触点,在线下的要形成闭环,对用户的了解要形成闭环,才能往前走。

杨晓东:去年8月份我们开始招商,那时候好难,进商超也好难,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刚刚还有两个投资人过来说,准备在北京再开一家店好不好?我说你去问姜辉。今年我们准备扩展到200家R STORE,新建100座以上超级充电站。今后在商超购物的时候,如果你正好是R汽车车主的话,你是有优先免费停车的权益,你也可以把权利让给朋友,也可以积分,这些我们都在设计当中,如果不是R汽车的,是媒体老师的话,我相信姜辉也会给优先权。上海就更多了,有二十几家R STORE,深圳是4家R STORE,充电桩的接入今年要达到35万根,超充桩是1000根,100个超充站。在上海发展比较快一点,我们一步一步来,在上海今年可以在内环3公里就有一个超充站,中环7公里是一个超充站,整个能源生态圈,希望到明年有一个初步的雏形,大概是这样。

提问:因为发布会上提了很多激光雷达、芯片等方面的技术,而前一段时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其他的主机厂都已经有提及固态电池包括石墨烯电池,请问R汽车在电池这方面的技术选择是怎样的?

杨晓东:首先固态锂电池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但是真正要量产,最乐观的也要到2025年。所以现在就宣扬固态电池其实有些“大跃进”了,这是说给资本圈听的,也没这个必要。R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到明年也会提供从600到超1000公里续航的多重选择。在电池技术上我们主要是和宁德时代合作,上汽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布局。比如在固态电池产业的投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我们都有相应的投入和布局,而且都是最领先的企业。

固态电池还有三个问题没有解决,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科学问题。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可以激进,但同时也要尊重客观事实。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大家有这个进步的欲望是好的,但是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需要时间的,我判断是到2024、2025年,最早也要到2025年固态电池才会真正量产。因为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布局好几年了,对固态电池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认为还要等一段时间。

到明年,上汽的电池无论续航里程多少,都会是同一个尺寸。基于相同的电池尺寸,如果你初期订阅的是续航里程600公里的电池,之后又想换成1000公里的,那么等1000公里的电池出来了,也是可以替换的,而且两分钟就可以完成换电,哪一天又想换回来也没问题。不过我不建议大家都换1000公里,因为即使是相同的电池,它的实际续航里程也会因车而异,很多都是概念性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技术一定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时间问题。

提问:问一个电池问题,在发布会上您讲到电芯的监测,如果行驶过程中监测的话,成本怎么考虑?还有R汽车在商业模式上不断迭代升级,在电动化、高端化的时代,R汽车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哪些亮点?

杨晓东:电池技术怎么做到持续监测,第一个是电池本身。上汽在电池上的投入是比较巨大的,研究时间也比较长,在电池技术上,除了在电芯方面通过和宁德时代合资成立时代上汽进行合作研究外,其他从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机电控全部是我们核心自主研发。所以在这方面我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家,无论和全球哪一家主机厂相比,我们都是非常先进的。在插电强混技术上,全球最牛的OEM也对我们这个技术非常有兴趣。基于这个,我们要将下一代R汽车的电池,做到不自燃,达到航空级标准。航空级标准有几个,一个是ASIL D级,它是通过物理和软件做到整个电池包不热失控。电池包里面有很多电芯,其中一块电芯坏了以后会蔓延,所以它不是快充好了以后马上就会热失控,而是过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是用户停在车库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电池包短路了,这个时候就开始一点点冒烟出来了。我们的技术可以让整个电池包不会热失控,所以你看不到冒烟,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知识产权。

第二就是我们对电池的健康管理,我们的后台会对电池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实行换电模式以后,系统对这些电池都是非常了解的,进行云监管,根据出来的数据判断电池到底是什么状态,如果判断存在一些问题的话,会主动跟车主联系。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将会做到电池包的零自燃,或者说无限于接近零。

俞经民:国家对电池也是有技术要求的,大家对智能车很关注,已经有厂家在做软件升级的定义模式,因为硬件冗余比较大,用OEM主导,进行软件升级订阅、付费订阅,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但是从将来看,现在这个模式已经不够了。今天我们和大家介绍的是硬件可以插拔、可以升级,软件跟用户一起定义的模式。用户是我们的伙伴,一起来开发,真正让这个车的智能达到用户更了解的形态。让服务来找用户,这样共创的生态、共创的业务模式就比较新。而关于充换电模式,随着三电技术不断进步,已经发展到这个水平,现在看来搞换电这个方向是对的,可以快充,也可以快换。其实我和大家做了很多交流,大家要尽早买新能源车,有车位的话赶紧装充电桩,快充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快换的话,商业模式又不一样,你买一个续航400公里的车平时用,周末要出去就租一个续航800公里的,回来再还掉,这样你买的时候就不用付800公里的成本。我们的电池可以做成10年的生命周期,或者100万公里的生命周期,所以我们自己会做电池技术上的平衡,不断探索硬件、软件的商业模式,目的不是要通过这个马上赚多少钱,而是满足用户的感知和方便,兑现用户对智能出行的想象。

杨晓东:上汽的电池肯定是最安全的,而且不光在国内,现在我们的电池热失控概率可能就是其他厂商的十分之一,电池热失控本身概率就很低,我们的概率更低,明年是进一步往零自燃目标去做。

姜辉:刚才两位领导讲了我们现在对电池安全有多重保障。有老师问到我们和特来电、国网合作,这是因为在充电生态和智能社区、智能微网建设以外,充电安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具体数据显示,70%以上的电动车自燃不是车子本身出现问题,而是充电环节导致。我们所合作的特来电、新兴和国网这三家的充电桩在目前国内充电桩中占比超过80%,目前全国共30万根充电桩,他们拥有超过25万根左右,所以我们跟这三家头部企业合作之后,在充电环节就能够尽量避免自燃或者安全事故。因为客户充电基本就两个场景,一个是自己家里,自己家里的全部都是4G智能充电桩,客户插上充电桩后的前几秒钟都是对整个车辆进行检测,除车辆本身的自检以外还进行两轮检测。如果是公共充电桩,我们跟这几家进行数据合作,同样会进行检测,如果两轮测试都没有问题的话再启动充电。所以在安全智能充电这一块,后面我们会有一些信息露出,有哪些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落地合作,我们会陆续向大家做介绍和披露,肯定会有很具体的场景给到大家。

提问:问一个关于5G的问题,因为之前有一段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关于5G的讲话被广为流传,大致意思是说5G技术不成熟,运营成本很高。今天发布会提到了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其中有5G V2X技术。我想问一下,您认为汽车是一个好的5G应用落地的场景吗?5G V2X技术什么时候能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

俞经民:我觉得要在全国范围内覆盖到5G信号,现在看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我个人认为5G技术就是为智能汽车而生的,它的延时很低,智能驾驶如果延时长那就闯祸了。所以我觉得5G在中国有先发的效应,我们和一些国际的品牌在智能车发展的快车道上,5G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一直讲这个场景是一步步推动的,从智能网联车、到智能座舱车、再到智能驾驶车,里面有融合,可能其他国度的其他品牌对这种融合是不了解的。所以我们是很愿意5G汽车和5G使用环境能够得到更广泛深入的发展,我觉得肯定可以给智能汽车插上腾飞的翅膀。

杨晓东:2019年就有5G手机了,关于5G大家谈了很长时间。技术的发展最后也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形成会突破很快,呈指数级增长。恰恰是硬件可拓展,我现在放了5G,你不用可以,过了三年以后5G起来了,这个车还是5G车,这时候你去开4G车就后悔了。第三,你看各大城市都搞5G,园区都有了,上海就有两个,北京也有,大城市基本上都有5G园区,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一旦成为气侯的话,5G应用就会推得很快。我希望我们的车不会过时,所以我们的车的硬件是可拓展的,这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而且这里讲的5G是指5G V2X。

俞经民:5G在云管端是能发挥作用的,我理解5G铺设成本比较高,5G技术在车上的使用是涉及到云管端各个方面的。 5G的汽车过了一两年还能往上升级,和其他车就不一样了。

提问:刚才杨总也说了我们R汽车要为用户用科技兑现想象,我们的标签应该是科技,今天也讲了一些黑科技。我看到现场最主要讲的是传感器和芯片,我想知道为了去兑现科技的标签,从现在到ES33明年正式出来,在这期间内,还会有新的黑科技加在这款换车上吗,还是说目前这个车主打的就是这两项?

杨晓东:今天我们兑现的是想象,我可以告诉你,本质来讲这款车就是智能数字车,所以未来会有更多的黑科技集成在里面,今天我不希望把所有的都讲了,这样就没有重点了。今天的重点主要是讲自动驾驶,自动驾驶里面的重点就是激光雷达、4D成像雷达,再加上超声波雷达、视觉摄像头,我们是融合起来,形成点云状,背后是算法和数据平台。

提问:未来整合更多黑科技,ES33能hold得住吗?

杨晓东:一定可以,三生万物,没路可走的时候,没有退路就是一条路。

俞经民:谢谢各位。

姜辉:非常感谢今天晚上大家莅临,今天的R-TECH非常成功,感谢大家的支持。4月9号是零束的大会,我们会更多地讲R汽车的智能座舱。当然,还有4月19号的上海车展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惊喜。今天大家看到的ES33到时候也会打开车门,可能有更多的惊喜,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今天晚上感觉大家还是意犹未尽,所以给大家安排了一个小派对,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再小酌几杯,欢迎大家,下次上海见!

杨晓东: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大老远跑到这里,今天很尽兴,以后就是这种方式,没有预设问题,有时间尽量和大家一起沟通。接下来因为我要赶另外一个场子,我要和用户、和一些投资人交流,我也想了解现在工作还有什么痛点需要改进的,需要去解决的,来了一次也不容易,所以想听听他们的评价和建议,所以也不能陪各位老师了。谢谢大家。

+1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