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中自燃,在沉默中灭亡

行业 发布于:2022-03-11 17:56:51

数据很枯燥,但是观察人们如何处理数据,很有意思。

尤其是新势力如何发布销量数据。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写在脸上,你似乎能看到他们如何绞尽脑汁,用天马行空的多重定语,将冰冷的数据包装成一张一张令人心潮澎湃的宣传海报。

发布时机也要攻于心计:如果销量尚可,就趁热打铁,第一时间海报宣发;如果销量一般,就发挥超高情商,用混元功法打太极;如果销量低迷,就拖拖时间、磨磨文案,想想怎么怪罪于不可抗力把窘况给圆回来。

而威马执意做“清流”,选择沉默。

销量,避而不谈

是的,如果数字不好看,干脆就不公布了。2021年Q1如此,2022年1月依旧。

从第三方机构获取统计来看,威马去年12月销量为5062辆,今年1月销量为2685辆,环比腰斩。直到文章发布前,才公布今年2月的销量3311辆。

公开、透明、零距离,一向是新势力引以为傲的玩法。蔚、小、理三家,基本上都是每个月第一天就公布上月销量,即使是哪吒、零跑也不会太晚,通常第一周也会公布战况。但是威马选择隐身,多次对销售三缄其口。

曾经的威马可不是这样。

2017年9月,威马CEO沈晖在接受采访时称: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就可以活得很好,威马在两、三年内肯定能达到这个数字。

3年零96天后,威马全系历史总销量约为8.87万辆。

曾经也是榜上头名

2015年,威马汽车成立,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一批新势力,也是第一个拥有自建工厂且获得整车生产资质的新势力。

威马温州工厂2016年底奠基,2018年量产。凭借先发优势,威马2019年收获了1.68万辆的销量,位列新势力第二,当时仅次于蔚来。这一年,威马EX5凭借强势表现,成为造车新势力中交付量最高的单一车型。

那时的威马,可以说力压小鹏和理想,光芒万丈。

但势头并没有得到延续。2020年,国产Model 3风卷云残,蔚来获国资救急,小鹏、理想先后赴美上市,哪吒与零跑转向下沉市场,以性价比战略穷追不舍。威马受到市场大幅挤压。同时,威马开始出现自燃事故。

这一年,蔚来全年销量达到4.37万辆、理想3.26万辆、小鹏2.7万辆,而此时,威马全年销量只有2.25万辆。已经出现疲态。

到了2021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蔚小理们打了兴奋剂一般,纷纷开始冲击年销10万大关,最终小鹏9.8万辆、蔚来9.1万辆、理想9万辆,就差临门一脚。

而威马还是只有4.4万辆,不及蔚小理的年销量的一半,甚至还被哪吒的6.9万辆后来居上。同比增速位列前六名的垫底,逐渐远离舞台中心。

新势力造车,犹如逆水行舟,增长慢就是落后。2019年,威马还在第一梯队,2020年就跌入第二梯队,2021年直接跌出第二梯队,2022年,从目前第三方的数据来看,就快变成Others了。

昙花一现的威马,怎么了?

隐身之后,开始掉队

威马创始人兼CEO沈晖,是一位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职业经理人,1994年起,他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沃尔沃以及吉利等汽车核心零部件及整车企业管理层任职。

与李斌、何小鹏、李想等互联网人跨界造车不同,沈晖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把控、整车制造方面积累了实打实的经验。言谈举止之间,也透露着严谨、保守、克制、冷静,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汽车人。

对于自己的传统身份,沈晖也丝毫不避讳,并以此作为威马汽车的注脚。但是这样的背景,也导致了沈晖思维相对更保守,比起决策人,更像是一个经理人角色,缺少孤注一掷的个性与勇气。

传统车企的思路,往往追求大而全的覆盖;新势力的思路,开始追求个性与精准打击。在新势力的生存法则中,没有销量是暂时的,但没有个性是致命的。

提起蔚来,我们会想到服务、换电、可升级、豪华;提起小鹏,我们想到辅助驾驶、年轻、极客;提起理想,我们想到奶爸、无续航焦虑;即使提起哪吒,我们起码也知道它的性价比很高;而零跑,我们会想到如何以最低成本体验智能化。

但是,提起威马,你会想到什么?

......

蔚来、小鹏深谙互联网玩法,努力打造品牌专属的鲜明标签,从而获得不断出圈的机会,作为先行者,威马却从未引爆过声量。

威马恐怕是最不像新势力的新势力,这曾经是它的优点,现在却变成软肋。

产品是品牌最好的发言人。扩大长板优势,易于形成品牌标签,但威马的出发点,只是避免短板。于是我们就看到,威马的产品虽可圈可点,但均未做到极致,进而导致品牌优势的模糊。

品牌优势的模糊,就意味着在消费者眼中没有记忆点。没有豪华或高端定位,没有主打科技或创新,价格也不够亲民。如果只是中庸务实,那又怎么斗得过深耕多年的传统品牌?威马的定位卡在了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

为了扩张,威马想到的办法是进军B端。旗下首款纯电轿车威马E.5车型就主要面向出行市场,该车于2021年8月上市,在威马创下单季销量新高的2021年Q4,就有54.2%的销量来自面向出行市场销售的E.5车型。

押注B端出行,好处是门槛更低、更好铺量,对于新品牌来说是短时见效的特效药,但如果长期深陷其中,则会对品牌形象固化产生影响,产品思维也会逐渐脱离个人用户。问题接踵而至,自E.5上市后,威马原本的主力车型威马EX5,月均销量被压缩不足1500辆。

威马过分依赖B端,代价就是受到出行行业的掣肘。当B端市场活跃,订单扶摇直上;当B端市场低迷,销量瞬间垮掉。譬如今年1月,B端市场开始失速,威马E.5销量就只剩1028辆,环比下滑53.8%。

我卷我自己

作为威马推出的首款车型,EX5承载了威马所有的荣光,上市后就冲锋陷阵,为威马斩获首金。但几年过去了,它还是只有EX5。

威马目前在售有四款车型,其中威马EX5定价14.98~16.38万,威马W6定价16.98~23.98万,威马E.5定价15.01~17.01万,威马EX6定价23.99~27.99万。

从车主之家的数据来看,威马2021年的全年销量中,EX5贡献24360辆、W6贡献6957辆、E.5贡献8836辆、EX6贡献2183辆。EX5依旧是重头。

再细品,前三款车都在15~20万级别,尺寸也大差不差,简直就是在自己卷自己。而W6的23.98万元,也多是靠大电池与辅助驾驶绑定才撑起来的价格。

2017年,威马曾提出『128战略』,即围绕着1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2个车型平台,推出8款电动车。时至今日,威马在售车型仍出自第一代平台架构。

威马产品线,没有拉开差异化,也没有给消费者足够的新鲜感。

把想象力拱手让人

一直在融资的威马,也始终没能上市。

截止去年底,威马汽车已经累计公开融资额超过350亿元,还在2020年9月创下了单笔融资100亿元的最高记录。新势力造车企业中,蔚来、理想、小鹏在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远不及威马。

2020年10月,上海证监局网站披露,威马汽车正接受上市辅导,计划在科创板上市。而转眼半年之后,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政策调整,不少谋求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被搁浅,威马汽车亦在其中。

为什么没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除了财务调查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威马的研发创新能力没有支撑起一个好听的故事。

此前,威马一直宣称『科技普惠』这一概念,但从现实来看,威马的『原创科技』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普惠』也没有达到应具备的规模。

没有能拿出手的核心技术,是威马没能赶上新势力第二波增长的另一个原因。

就拿近两年最热的“辅助驾驶”举例:2019年初,威马与百度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宣布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

作为威马股东之一,百度曾3次参与威马融资,包括B轮、C轮和D轮。这次合作的代价,是威马将电动车上最有想象力的部分——智能驾驶——交给了百度。更有业内披露,威马在接受投资时,签署了竞业条款,不可以使用自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

2020年12月,威马W6亮相百度Apollo生态大会,发布双方合作开发的『无人自主泊车系统AVP』。四个月后,搭载AVP的威马W6正式发布。在宣传文案中,威马称『W6是中国首款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量产车,能够实现L4级别无人驾驶』。

然而这个“L4级别无人驾驶”实际上就是自动泊车的升级版。

自动泊车是单一场景下的功能,本就无所谓L4,而且它也不是新技术,不同于近几年崛起的“自动/辅助驾驶”自带魔力光环,没有足够的商业潜力可挖掘。

毕竟『最会自动泊车的电动车』,这样的Slogan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威马W6上市后,就有北京某威马经销商对媒体表示,威马W6只有顶配车型搭载AVP系统,定价中比中配车型高2万元,同样的价格有更多其它选择,少有消费者专门为了AVP买单。乘联会数据也佐证了这个说法,自交付以来,威马W6的销量增长缓慢,月均销量不足千辆。

道阻且长,销量增长难以持续的背后,是企业持续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力难以与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必然结果。

压垮骆驼的第一根和最后一根稻草

沈晖曾说:我不关心有钱人开什么车,市场上有的是人去满足有钱人的需求。我只关心普通老百姓的新能源和智能出行问题。所以他给威马的定位是,做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普及者。

但是平价车,未必比高端车更容易做。

为保证价格优势和车辆性能,威马只能通过不断压缩成本。但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与品质之间就出现了失衡。

电池问题,锁死了威马的命门。

威马EX5的自燃,自2018年6月到2021年12月,屡次登上热搜。

面对自燃风波,威马的处理方式也很硬核:先是推诿电池供应商,然后小范围召回,后续不再公开召回,就以各种理由通知车主回店质检、保养,然后悄悄进行锁电操作,最后干脆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通过远程OTA静默升级,给车辆电池锁电。

所谓锁电,即改写BMS从而将电池SOC(系统级芯片)窗口锁定,从而达到限制电池用电量和充电量的目的,强制降低电池可用容量,提升电池的稳定性。

纸包不住火,后续大量EX5车主发现车辆被锁电,动力与充电功率均被限制,续航里程明显降低。

没有公开说明,而是假借其它服务的名义,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为车辆锁电。威马这套蜜汁操作,彻底激怒了车主。

面对车主们的屡次质疑,甚至律师函,威马都选择了沉默;而另一边,则施压媒体删稿,似乎没有声音就不存在过。

这些积怨,也导致了威马口碑的崩塌。

双赢的方面是什么?

新能源车的发展,是有别于传统燃油车技术路径的中场赛事,它吸引了很多新玩家入局,也逼迫一些老玩家转型,随着产业转型、新四化发展、双碳战略等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加速了新能源市场的增量成长,这个过程,提供大量给企业争取消费市场、提升品牌价值、讲好资本故事的机会,当然也意味着剧烈的竞争。

威马借传统汽车人的思路踏入新能源的游戏,本可能成为最接地气的新势力(事实上,威马的起步也确实很耀眼)。但是威马在后续的技术研发、产品节奏、售后态度上,都没有选择更明智的路线。

2020年初,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直言:『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国企和3家民企,3家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和小鹏』。

当时,沈晖回击王兴『在造车新势力公司中,威马汽车会进入前三』。

很可惜,威马并没有得偿所愿。

『威马高管都是传统车企出身』、『威马有工厂、有技术』、『威马品牌更务实、更靠谱』,这是不少消费者选择威马的理由。

很可惜,消费者也没有得偿所愿。

『每天都有人问我,威马是不是掉队了。事实上,我们没有,只是‘静默期’有点长』——2021年,面对多方质疑声音,沈晖曾作出回应。当时,威马以推进上市的敏感期为由,不便发声。

如今,2022年的315即将来临,威马还要继续保持沉默吗?

在沉默中自燃,自然,在沉默中灭亡。

(文/皆电 掘井下石)

+1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