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康SERES高层:真正电动车市场还没开始

行业 发布于:2019-04-12 12:02:37

车展前夕,各种新车扎堆亮相,当然也有一些新品牌首次亮相的新车,金康SERES旗下首款新车SF5同样亮点满满。

金康

这款新车提供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并且纯电车型NEDC续航大于500km,最强版本总输出功率510kW,最大扭矩1040N·m,百公里加速3.5秒内。单单是看这些数据或许会想知道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而在发布会结束后我们也是专访了金康SERES创始人兼CEO张正萍,金康SERES EV首席科学家唐一帆,金康SERES副总裁兼CTO许林等人。

金康

提问:金康SERES这个品牌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讲,目前还比较陌生的,在品牌提升方面,我们准备怎样操作呢,有哪些策略?

张正萍:品牌我也稍微解释一下,这次活动既有媒体朋友,也有行业政府和嘉宾比较多,所以这次活动的主体是金康SERES。

我们整个产品的品牌就是SERES,金康SERES是公司的名字,在中国公司名字不能是英文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中文名字,包括我们车后面写的金康SERES,这是国家规定左下角一定要写制造商的名字。所以金康SERES是我们企业的名字,公司名字,作为产品就是SERES。中文就是赛力斯。希望各位媒体朋友稍微澄清一下就是SERES。

这个品牌确实来自于硅谷,整个名字打磨了多年。去年3月份在硅谷发布时,我们也曾经想过把这个名字一块发布了。但是那时候,我们既然立足于硅谷,所以我们主要发布的主题是技术,是我们的技术路线,研发能力。所以品牌在那时候没有重点诠释和传播。今年我们把SERES这个品牌正式推出,今年三季度我们产品要开始交付了

这个名字有很多层含义。首先这是古希腊的一个单词,搜索百度和谷歌有一点翻译的区别,但是意思是“丝国”的意思,“丝绸”的意思。某种层面上代表中国。因为我们是一帮有中国血统,中国情节的人在中国、美国,世界各地一起致力于开发一款电动汽车的梦想。所以希望把我们中国的元素体现在品牌里面。但是这个品牌立足于硅谷,美国那边的同事希望西方美国的创新的思维在里面。这几个字母非常对称,SERES,左边念过去,右边念过来都是一样非常的对称,也讲究一部分阴阳,中国的传统。同时,“E”代表电动,“R”代表增程,这是我们技术核心路线,所以这就是SERES。

金康

第二,关于工厂,我们注意到工厂有个关键词叫“智能”,这个智能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智能工厂到底智能在什么地方?这个房间我们第一次拿来做采访用。本来这个房间是我们控制总台,后面的屏幕每一块屏都现实每个车间的真实状况。这个现实的所有数据,所有的机器人,不管是直接用于生产的机器人,还是用于物流的AGA机器人,全部的状态在后面的屏都可以看到。这个屏上显示的所有东西,我们手机和IPAD上同时可以看到。

工厂和线下体验店和销售团队、技术团队,整个信息是通的。跟传统的汽车公司不一样。传统的汽车公司工厂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接到销售订单今天要200台车他就去造,参与不了工厂,我们是工厂实现打通,工厂跟物流,以及后面3到5天的生产情况,不光工厂知道,管理层非常清晰并且是实时的,销售团队也知道是怎么一个情况。

同时我们这个工厂目前在国内是非常领先的自动化工厂。整个从用户下单,就是手机APP你下单后,在上面选颜色、内饰、配置,甚至里面的气味,尤其里面屏的内容,我们这个屏跟AliOS系统是联合开发,非常深度的植入了阿里的生态。只要日常中使用的任何阿里的APP,不管支付宝也好、或者其他的也好,你的信息可以提前导入到车辆里面。

你第一次在我们线体验车的时候,你扫一个码,或者支付宝,或者其他的,你的生活习惯,你在支付宝上记录的东西可以跟我们共享。最后这一台车交付给你,你这个屏打开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界面就出来了,你的习惯,你喜欢去什么地方,你喜欢听什么歌,你平时出入的商场可以提前进行设置。这是汽车这方面。

同时,你下了订单后,工厂从你的小订到大订,你的VA码生成时,你定制的车在工厂的状况,你是完全可以在手机或者官网登录后可以看见。你的备料齐了没有,进入到焊接车间没有,有没有进入涂装,整装,最后评检下线是什么样的,用户是完全可以看到。工厂和用户之间是很直接的沟通,而不是传统的经销商和商家只是谈价格,而是工厂为你制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出来。

因为我们工厂里面机器人数量非常多,确保了产品一致性,人参与的只有整装车间,主要之线数上是人工操作,这个车有5个电线,这个电线的插起来机器人操作起来不一样,这个是人在操作,其他钢和铝都是机器人来操作。

举例:我们所有的机械臂,这些设备维修和维保是一个很大的点,如果盲目上机器人,最后会出现你不太了解哪个机器人会最早出现维修的状况。备件怎么办?按照厂家提供的经验一般备30%。我们工厂整个设备投资下来几十亿人民币,你备20%—30%的件那吃不消。我们是所有机器人的手臂,每个关节里面都有传感器,这个人眼看不出来,包括AGV小车也是。电动的东西有电流和电压,从这两个维度判断工作状态。你看到它每天做的是一样的工作,但是每次工作的电压和电流可能不同。比如一天动了100次后有一个趋势,这个电压在升高还是降低,可以通过这个兼顾。这个后面三个工位,在一个月连续工作以后,它的关节各个轴目的某个位置出现了电压的浮动,这个浮动呈趋势性的,我可以判断这两个位置的零部件需要提前预备了,因为它已经有了趋势在进行老化。没有出现这种变化就不需要去备,这样我就可以很精确的预测整个智能工厂的所有设备的工作状态。这在以前人工工作的汽车工厂里面没有办法实现。每个工人每天早上起来状态不一样,今天可能很状态很好,明天可能因为个人原因就状态不是很稳定了。在个人的状态不同的时候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在品质上就有差别。但在高自动化程度的工厂里,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以前在工厂车间里面干过,比如门的内饰板,花15秒钟从左上角再扣右上角,跟你不高兴的时候把板子拉过去这边装一下,那边装一下就进去了,但是最后的效果肯定就不一定。以前是人工的,质量没有办法持续的衡量它。现在是智能化,数据分析机器人。我不光自动化,同时分析它的数据,可以看到它的趋势,所以这样觉得是比较直观体现我们智能工厂的一些角落吧。

    

提问:SF5的销售渠道方面是怎么规划的?还有销售目标?另外关于它的价格预期?我们整个品牌这一块在传播方面怎么让大家接受?

张正萍:渠道方面我们并没有做所有的直营,也不是完全靠经销商。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全新的技术路线,全新的交付模式。就像今天早上说的先体验,你体验呢后对这个车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要求你反馈给我。我通过工厂快速的判断,在什么样的成本,我可以满足你这个定制,定制可以实现。这种先体验,后交付的模式,必须在前期通过直营,就是我们自己的团队直接面向用户,这个信息我拿到是第一手没有延迟的信息。拿到信息我可以立刻反馈回去。

所以从渠道商,头一两年我们会全部直营,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重庆。因为这几个城市很明显占了整个电动车销售60%以上的市场份额,拿下这几个城市,应该对产量和销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往后全新的交付模式成熟了,稳定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更好的复制到合作伙伴哪里去。但是从体验店的角度一定是直营的。用户第一次触摸到产品,第一次闻到我们的产品的时候,一定是我们自己的人给他发布的消息。  后期在交付,维修,保养的情况,我们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可以参与进去,对用户这一块一定是直接的。

关于价格方面,留到上海车展再公布。

    

张盼:我是负责SERES品牌的张盼。品牌方面,我们今天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量产车这次首次像大家进行了展示,接下来新电动到底“新”在哪里?肯定要强化体验。

接下来工厂有了,产品也有了,所以接下来品牌层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落地。不是说只在空中怎么推广,落地要强化体验,要让大家理解我们新在哪里?新给用户来什么样的价值。

 

提问:目前规划直营店落地多少家呢?

张正萍:今年规划15家左右。北京在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有,广州也会开放,重庆也会有。

成都不在第一批,我觉得在两江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我希望用户到工厂提车,我们工厂直接交付给你,没有必要到店里面去。我节省了钱,就是用户节省了钱。如果我到上海和广州一年八,九千万的店,最终羊皮出在羊身上。我们这样用户到工厂直接提车,节省了很多成本。

    

提问:第一,介绍一下北美研究中心。第二,在当前大环境下,政策已经下来了,补贴政策已经退出了50%。对电动车的要求。我们这边对智能和成本之间的平衡,SERES品牌会如何把握? 上午您说了SERES的营销形势,在上午散会时,我们认为有一个个性化的定制和一些交付问题。也想请问一下。个性化的定制范围包括什么?大批量交付的周期交付,这个周期最短是多长时间?如何能够实现?

第一,SERES北美研究中心希望给我们介绍一下?第二,补贴政策的退出您对你们的成本核算有没有详细的介绍?第三,交付的最短周期是多长时间?第四,去年研发投入是16亿,今年的研发投入会倾向于哪方面?

唐一帆:美国研发中心在硅谷,主要的工作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放。硅谷是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同时也是创新中心在硅谷。我们也是在硅谷建了一个不大,但是很强的团队。方方面面的技术专家都有。上午介绍过我们开发的技术和产品都有哪些爆点。首先“三电”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我们做得比较全面,而且从底层做起。软件方面也是硅谷的传统。首先从用户的角度看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怎么做到跟别人有差异性,然后再开发属于自己的一套自主开发的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同时又竞争力的产品。

金康

我们开发不仅仅是研究,以产品落地为目的,我们开发的宗旨就是能落地生产。我们早期做了规划,能使中国制造成本降低最后落到整车上。一开始以产品落地的目的进入研发。我们的团队,来自硅谷各个公司,包括特斯拉,苹果,谷歌,脸书这样的公司。设计师有从宝马和其他跨国公司吸引到我们硅谷的人才中心。

三电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同时我们在做CAE,底盘方面的开发。这方面主要是国内的支持团队,我们主要的整车开发在国内,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支持部门。同时,我们开发一些前沿的技术,包括智能驾驶、车联网跟自动驾驶也做了技术方面的开发。

电子技术我们也是高度掌握电芯的技术,从材料到电芯的制造,尤其电芯的应用这方面也有团队在做,所以硅谷是这样一个研发团队。高度配合国内整车团队,以及国内的制造公司来做的开发。现在已经进入了供产小批量制造过程。下面就是从“1到N”能够制造我们的三电产品,整车制造。这些就是硅谷的人员组成,以及硅谷开发的目的。

我们的成本和智能,一开始做研发时就考虑到,设计这些产品的成本。很多是通过技术角度解决正本问题,包括电池的技术路线和电池怎么设计的,最后能做到成本上的优势。在其他方方面面“三电”相关的系统,包括为什么我们要开发我们的电子控制芯,从硬件到软件到集成都是自己开发,这也是跟成本相关,就是要保证产品最后的成本能够优化。

“三电”产品是一个智能产品。从最高端的到大众系列的产品都有。尤其高端,高性能的,除了性能,还有成本可接受。我们的性能跟产品的成本优化。这也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可以优化成本,达到产品在车上体现出的性能和性价比得到优化。

我们做了大量的车子验证,也是产品的品质,保证我们的产品品质是绝对可靠,500万公里除了车方面的验证,还有三电的可靠性的品质。

工厂跟整车做了大量优化,整个计划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可持续性,体现在产品的成本跟性能之间的优化。

    

许林:唐总刚才把核心“三电”的研发做了阐述。整车开发除了三电以外,主要就是整车和性能匹配方面的开发。

在北美除了硅谷重点是“三电”和创意开发以外,我们在底特律还有支撑底盘和车身结构这一块的开发。所以这方面,在整车这一块,在底特律和硅谷形成了很重要的,很有经验的专家主要做方案。在国内做实施。这样既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同时,也能降低开发成本。还可以提高开发质量。

 

金康

研发这一块,整车团队在硅谷和底特律有100人的规模。在重庆就做两款车,我们现在有650多人的团队。这里面也有国家级的“千人计划”的人才加入我们团队。

大家很关注成本。实际上我们从研发SF5开始,就在考虑,我们的纯电动,EVR增程怎么推向市场,怎么控制成本。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从“三电”方面介绍,三电的研发和制造都是我们自己在做。前面的开发成本,在这三年已经过来了,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制造这一块,我们也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做三电。

我们采用高性能的感应式电机,这一块相对电机,同样的功率来讲,它的成本低一些。电池PACK也是我们自己做。整车的匹配也是自己做。增程器和发动机和动力这一块,去年2018年,我们的发动机产销已经达到57万,我们规模在60万左右。我们就在增程器方面具有优势。我们使用时又是使用1.5T的增压发动机,还有一款1.5升的自然发动机,这两款发动机都是我们的主要产品,去年这两个产品已经上了40万台的规模。产品这一块,在设计成本这一块可以完全控制。

现在金康SERES和小康是跟供应商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一种生态,就是这种生态关系。所以,可以通过规模的采购效应降低成本。在小康我们还有一个公司,我们内外饰主要供东风小康和金康SERES。同时,也对行业提供外销。这里面核心价值的东西都是由我们在控制。整个成本和质量都是可以控制的。

我们工厂从冲压,焊接、涂装都是全自动化,百分之百的自动化。现场的工人只是做辅助工作。大量人员在总装这一块工作。当整个生产拉动之后,这一块成本相对传统制造来讲,我的一致性、效率、质量和成本都应该好控制。我们对成本这一块非常有信心。

    

张正萍:产能问题,两江工厂最快从铁板,钢板冲压到下线最快24小时。这是理论上的最快速度。实际上交付过程中可以做到7天的时间,从定制完到下单,到工厂这边下线,可以做到7天的交付时间。

    

提问:今天活动主题强调一个“新”字,我们在这个行业里也是一个新进入者,新进入者有很多好处,可以借鉴,可以对标,但是也有它不好的地方,前面有很多的竞争者有先发优势。

美国和中国势头比较猛的特斯拉和蔚来相比,我们作为在他们后进入的进入者,我们有什么后发优势?第二,金康SERES推出“平台开放共享”的概念。这个概念像百度,谷歌和比亚迪都推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这个分享肯定有范围的。所以金康分享平台的内容在哪里?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张正萍:我们是新,但是我们筹划这个事已经很长时间了6年了。中间调研、走访、包括寻找有可能收购的前辈也找了两年时间。包括欧洲和美国。最后一家没有看上。所以就决定在硅谷自己做。不管特斯拉也好,蔚来也好,从我的角度看,真正电动车市场还没有真正开始。现在20万以下的电动车,尤其几万块,十万块的车,我看来那不是电动车,没有对燃油车驾驶性能起到质上超越的我觉得那不是电动车,那只是一个代步工具。

真正能体现出新的电动车的优势产品,还没有开始销售。我不觉得这个市场是真正开始了,我觉得才刚刚开始。我们的优势是,我们是新电动,我既有纯电,也有增程式的纯电。它们两个在优势上都达到普通燃油车达不到的状态。已经达到4秒多,3秒多的加速度,这不是0到100感受百米的加速度。

为什么说先体验,这个车开起来在完成超越,完成城市里面穿梭时,就真正能做到“车随心动”。你看到哪里有两个位置想穿过去,你直接踩油门就过去了,传统车是要降档再加速,这是一种体验的本质区别。首先这是电动车。

如果没有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你卖不上量。特斯拉建了这么多充电桩的情况下,也就完成了一年10万台的量,而且还是全球。这样达不到正常盈亏点,只有解决的里程焦虑才能实现销量的上升。

特斯拉我不排斥它的充电桩,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市场上有它的局限性。特斯拉建充电桩在北美地区,大概一个充电站,按照6到8个桩的充电站是200万美金,换成人民币1500万,在中国你要建多少个。美国的资本市场允许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在不停的探索商业模式时,资本市场允许他,能够接受他,让你亏10年,甚至20年。中国绝大部分投资人等不了20年,3年都是一个很难的坎。目前很多造车新势力也面临这个坎。所以2019年拼命的推出新产品。如果不是根本上解决里程焦虑仍然卖不起价。

怎么样的共享,我们跟理想就是可以共享,而且我们交流很顺畅。许总跟他们CTO交流没有障碍很顺畅。你这个板块必须开放。一个全新的市场,在这个时候禁锢自己,你很难打开这个市场。纯电动我一直认为它还没有真正形成成熟的市场,大家都还在探索。前一段时间清明节出去玩,开电动车的这个经历很痛苦。

我们这次去了西藏,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开增程式电动车的体验。你先开,开到一个城市后再到充电桩,找到就充,找不到第二天还得继续开,这个车还可以开。但是纯电动怎么做?你先找到充电桩再决定去不去。如果没有找到充电桩你最好别动,你去了可能半路就停下了。同时找到充电桩了,最好打一个电话过去问一下,这个桩接入网络没有。很多时候充电桩在那里不一定接入国家电网。有的接入网络后,很多在院子里面不是公共对外。门口有铁门,还得打电话去,晚上要来,能不能让我充电,这是我听到的实际反馈,我自己也是。

增程式电动车为什么一定有市场?人们需要这个车。星期一到星期五城市里面工作时间足够你使用,只要找到充电场所,充得很快,星期一到星期五足够用了,周末出远门,你先往那里去,一路去,一路找你没有焦虑。但是纯电你得先找好,你不找好很麻烦,所以我们这一块的优势很明显。说到共享这一块。比如我们现在两江工厂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工厂。我这个地方的工人不需要培训产品。这个线下做小康的车和其他品牌的车,对我的工人是一样的,他看的永远是那个屏幕,敲的永远是那个键盘,点的永远是那个鼠标。比如我们今天是投产,接下来达到很饱和的状态。我不仅可以生产我自己的车,还可以帮别人做。

从“三电”角度也是。增程式系统目前很开放。想要真正把成本做起来,还得有规模效应,只有规模效应起来成本才能真正做起来,研发可以降低一定成本。供应商可以降一定成本,但是自己的核心东西得有规模效应。我提供给别的合作伙伴,别的厂商后,整个成本就下来了。我的硬件也可以提供给你。我们为你拿到我的东西可以达到跟我一样的状态,但是你不知道明年怎么办,我知道。因为整个系统是我们设计的。我们在美国的团队做的就是迭代的事情。今年推出的3.5秒,SF5,我明年会出一个4电机,独立驱动4个轮胎,可以原地调头,我可以把产品卖给你,但是我可以持续迭代,这个才是通过创新可以实现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通过某一款车型,尺寸达到多少,售价跌到多少,关键在于“创新”。

有朋友问对于中国补贴下滑这种情况,我们怎么面对?只有“创新”。现在再推出纯电,你就算标到700公里怎么样,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加里程无外乎加电池,现在里程没有达到商业的解决方案。虽然在美国有固态电池,我们SF5同样的底盘,下面可以放140度电,我们现在开的90度电,140度电可以开到800公里,但是这个贵啊。问题是今年800,明年要标到1000公里吗,问题不是墙上充,而是移动式的充。 比如你拿充电宝不就是为了移动吗,不然拿一个插头往墙上一插就可以了。每年要推出新东西。我们品牌接下来还有很多黑科技。

虽然我不是做技术出身的,我们2016年在美国,像唐总这样的技术大牛都是我挖过来的,每个星期坐飞机过去就是为了喝咖啡。挖的时候会聊到这些东西。许林和唐一帆就是搞技术的,我们公司就是以“技术”为主,不停的创新。下一代的东西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会出现在这里。我们主要是靠这样的东西捕获真正的需求。在电驱动的产品里面,用户对它的需求是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我们工厂足够“柔性化”。我们定制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也不知道。我们先体验,一批一批体验店开启以后,我们邀请用户来体验。你说你想怎么定制,我这个工厂足够柔性化,你想怎么定制我来满足你。这期间我会权衡这个成本多少。我把决定权交给用户,比如你想要一个三角形的方向盘,付出多少钱都愿意,我也会想办法弄一个三角形的方向盘给你。

    

提问:今天看到有院士参加金康SERES的咨询和服务。我想请问院士工作站,对我们企业重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未来专家团队上,技术创新吗,未来专家团队上还有什么步伐?

张正萍:我们公司有院士工作站,钟世华院士是我们站长。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去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法规并且了解一个行业从国家资源的角度出发的窗口。一个企业做研发和创新,不光自己的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国家的工业研发基础对这个社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公司设定了院士工作站后,我们不停的交流会让我们的想法反馈给中国工程院的机构,中国工程院会把国家讨论的大的方针,比如增程式到底是纯电动,还是混动?最后增程式是纯电动。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林:我从事这个行业30年了,我也是中国第一批进入的,为什么要建院士工作站,是基于集团崇尚科技,重视技术的层面来的。小康的发展是完全重视技术,重视人才的发展。

2003年小康跟东风公司合作时,那时候还不知道微车怎么做。通过跟东风合作开启另一个汽车的开发。从2006年,东风小康就上市了。从2005到2009年的四年间时间,我们就从1万台做到20多万台。去年我们实际销售完成36万台。2017年时我们甚至做到40万台。这个过程都得益于我们在技术层面的敏捷性,或者对市场的洞察。

我们首先建的博士工作站,在小康集团内部还有一个博士工作站,建了博士工作站后我们觉得应该更上档次,从专业方面到政策方面,到一些前沿方面,更要有一些直接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的想法能够直接传达给高层。

特别是“增程”大家觉得很奇怪,以前增程国家不是很重视。觉得就是插电混动的一个装置而已。去年国家科学院,发改委、工信部大家都对增程产生了兴趣。从有一点兴趣到探索这一条是不是可行的路线,金康在这里面还是有贡献。

我们做增程式的这一条技术路线,我们在5—6年前就有这个想法。在3年前,已经摸清了这样的技术路线。这2—3年我们就在实施这个路线。去年通过院士工作站的交流,给发改委、工信部以及行业协会重点在推荐增程,它也是从燃油汽车到纯电动的必由之路。从逐步了解,到认识,到理解,到认同。在去年12月份,发改委终于把增程划到纯电动汽车的范畴。

增程本质上跟我们现在的轻燃料电池。未来的轻燃料本质也是增程,只是动力不同而已。把我们现在发动机增程器取掉,装上轻燃料就是轻燃料电动车,都是往减少电池,解决里程焦虑的方向走。

跟院士工作站的合作,真的是对我们小康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讲受益匪浅。同时这些院士高屋建瓴的想法,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建议。我们上次邀请了很多院士过来给我们指导。我们现在驻站院士有两位,丁院士和钟院士,钟院士就欣然同意,说我带一个团队过来,好好跟你深度交流。今天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启动会。今天晚上我们将和十位院士,17位行业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有做整车,有做政策,有做整车控制,有做前沿技术研究的。今天晚上将跟我们花上近三个小时讨论和分享。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未来之路。包括2035新能源战略,我们想听听他们对我们2035,新的国家战略,他们的一些想法,是不是跟我们产品开发的思路合上拍。也对我们现在的技术路线和做法,给我们更多的指导。谢谢!

唐一帆:院士和专家我们一直在交流。我们在国际上也跟世界一流的大学进行合作。我们还在行业最前沿做了创新。我们跟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两个日本最有名的大学还有国内的大学都有很深入的项目合作关系。就是希望把最前沿的技术,能够尽快应用到产品里面,可以尽快落地,产学研尽快把这些技术站在最前沿的领域。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非常快,要解决很多技术的难点,需要用最先进的技术解决这些困难。还有电池方面的技术都要用最前沿的方法解决。所以我们跟这些大学有很深入的合作,在国际上有深度的合作关系。谢谢!

许林:科技中心,技术中心现在60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36%。很多企业在小规模里面没有这么大的人才占比。我们金康做两款车,国家千人计划第一批的都有一人。第三批的也有一人,现在正在引进的还有一人。所以大家对新能源更多的理解,大家在逐步的形成一种共识,这也是推动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强大的发展。

+1
评论 收藏